盈江序列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摘要】:正1.前言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间,盈江地区发生了6次5级以上地震。这6次5级地震主要发生在盈江地区两条主要的断裂上。其中一条为南北走向的苏典—盈江断裂,南起盈江附近,向北经苏典、拉马河延至缅甸境内,走向南北,倾向西。另一条主要断裂为大盈江断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这两条断裂在航、卫片上线性影像特征清晰,对新生代盆地及地层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沿线均有新近系(上第三系)上统芒棒组含煤岩层和第四系冲积层分布。这一区域的地质构造受到喜马拉雅东触角处物质顺时针旋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石阶断裂北向的拉伸作用。研究盈江地区6次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特征,有助于对滇西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地壳结构的认识。
|
|
|
|
1 |
付虹;王绍晋;龙晓帆;刘丽芳;邬成栋;;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
2 |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
3 |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
4 |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
5 |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
6 |
牟雅元;龙思胜;龙德雄;;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
7 |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8 |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民乐Ms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
9 |
闫俊岗;王利兵;孙晴;;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08年04期 |
10 |
王婷;白玉;;利用首都圈小震资料求解唐山震区震源机制解[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1 |
赵知军,刘秀景,任雪梅,谢晓峰;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
12 |
高国英,王海涛,温和平,魏斌;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封长华,张洪由;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地震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
14 |
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
15 |
山长仑;李永红;李霞;颜启;张志慧;李镇军;;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7年04期 |
16 |
泽仁志玛;刁桂苓;李志雄;王晓山;冯向东;;千岛岛弧2006年M_W8.3地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17 |
赵凌云;邓津;陈俊华;申学林;戴苗;魏贵春;;基于CAP方法的震源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
18 |
王绍晋;张建国;余庆坤;龙晓帆;;红河断裂带的震源机制与现代构造应力场[J];地震研究;2010年02期 |
19 |
李松林,岳华峰,宋占龙;由多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喜马拉雅弧形山系的构造应力场[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
20 |
傅征祥;1983年11月16日夏威夷Kaoiki地震(M_s=6.6)前后的小震震源机制解[J];地震学报;199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