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张广伟  雷建设  
【摘要】:正1.研究背景及意义云南及邻区处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的东向俯冲作用,该区构造较为复杂,不仅分布有大量的活动断裂,还曾发生很多的历史强震。尤其是在滇西地区还存在有腾冲活火山。这种断裂、强震和活火山并存的研究区,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Shang et al.,2000;Huang et al.,2002;Wang et al.,2003;Wang and Huangfu,2004;Zhao et al.,2006;Lei et a1.,2009;傅竹武等,2007;李永华等,2009),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位于滇西与缅甸交接地带的大盈江断裂近一年来非常活跃,2011年1月1日15时31分发生4级地震以来,该断裂小震频发。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截止到3月25日,已发生2900余次地震。我所从2010年4月在滇西地区布设了21个流动台站,其中围绕大盈江断裂有5个流动地震台站。本研究拟将流动台站资料与云南省地震台站资料相结合,对盈江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来分析余震的扩展方向及范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永庆;;利用强震地震序列反演震区构造应力状态的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2 Katherine M Scharer;Glenn P Biasi;Ray J Weldon II;Tom E Fumal;梁凯利;赵菡姿;;圣安德烈斯断层南段大地震发生的准周期性[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3 何斌;张元生;李稳;;汶川8.0级地震序列联合定位研究[J];内陆地震;2011年02期
4 崔子健;李志雄;陈章立;赵翠萍;周连庆;;小震群序列类型判定方法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趋势[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6期
5 陈文明;杨贵;陈祥熊;沈健健;;福建顺昌M_L4.9级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震源机制及其地震构造背景分析[J];华南地震;2011年02期
6 钟羽云;张帆;赵冬;;珊溪水库M_L4.6震群精确定位与发震构造研究[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7 刘其寿;杨佩琴;王绍然;李远兴;赖福霖;郑永通;;龙岩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高原地震;2011年02期
8 王伟涛;王宝善;;重复地震研究综述[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3期
9 陈大庆;杨马陵;蒋海昆;钟羽云;万永芳;;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垂向引潮力的调制作用研究[J];华南地震;2011年02期
10 高国英;聂晓红;夏爱国;;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特征[J];内陆地震;2011年02期
11 马铭志;谭雨文;;查干花5.0级破坏性地震现场工作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年23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伟;雷建设;;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2010年玉树地震序列双差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钦祖;于利民;刁桂苓;孙佩卿;陈敬伟;;“板内地震序列与板缘地震序列的特征差异”课题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4 马延路;周蕙兰;;用SLC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的地震序列[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张智;吴开统;;论地震序列的一种可能的重要成因[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6 葛碧如;;我国近代若干强震的地震序列与区域构造的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7 刁桂苓;王勤彩;傅容珊;李饮祖;陈绍绪;张四昌;;1982年日本茨城地震序列表现出的板块俯冲动态过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陈培善;S.J.Duda;;地震序列中环境剪应力的变化[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王琳瑛;舒曦;;地震序列的有序度及多分形特征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沈萍;郑治真;;瞬态谱理论和信息增益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卫;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定标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王勤彩;地壳散射系数层析成像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皇甫岗;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立新;用远震信息进行地震丛集精确定位——唐山地震序列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3 林碧苍;昆仑山口西地震序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5 乔慧珍;地震视应力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6 武巴特尔;地震相对定位法若干方面的应用与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7 苗青壮;中国大陆强震前应变释放特征[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8 童蕾;地震灾害及决策的灰色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陈宏峰;中国地震仿真网格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刘晓红;地震p波震相识别[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州地震局局长王学甫答记者问[N];民族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洁;“地震预测是巨大的挑战”[N];湖北日报;2007年
3 秦力勇马晓明;市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市民不必惊慌[N];绵阳日报;2008年
4 ;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5 张萍王向华;地震专家谈余震[N];四川日报;2008年
6 记者 许晓蕾通讯员 李培志 杨瑞平;地震专家开展调查评估[N];云南日报;2008年
7 罗晖;汶川:余震还要持续多久[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响;“2012预言”没有科学依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记者 李倩;姚安震区余震频繁,专家称此属正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王石川;日本强震为我们梳理防灾体系提供契机[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