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海峰仝亚博王恒杨振宇  
【摘要】:正印度和欧亚的碰撞及其后的楔入作用是新生代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不仅形成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并对周边地区的地貌、构造格局和气候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GPS资料的积累,揭示青藏高原地壳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做顺时针旋转,地块间古地磁偏角差异是研究块体旋转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印支地块思茅地区的白垩纪古地磁记录着自印度欧亚碰撞以来所发生的块体旋转量,可以为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方式及其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运动学约束。思茅地区夹持于澜沧江断裂带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之间,广泛发育中生代红色碎屑岩,是开展古地磁工作的良好地区。前人在思茅地区所得古地磁数据大都支持构造逃逸假说,即印度支那地块相对于华南沿着哀牢山—红河断裂向东南滑移1000千米左右,同时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程国良,孙宇航,孙青格,王立红;华北、扬子、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J];地震地质;1996年02期
2 高坪仙;古地磁研究的新领域──介绍一个古地磁和构造相结合的研究实例[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4年02期
3 张惠民,赵风清,王富福,张文治;华南地区古地磁研究初步成果及其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4 冯鹏飞;周建国;;广东乐昌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的古地磁初步研究[J];广东建材;2006年06期
5 张惠民,赵凤清;试论前寒武纪变质岩古地磁研究的可行性——以闽北地区的研究为例[J];地质论评;1994年04期
6 李永安,陈岩,Cogne Jean PASCAL,Gilder STUART,孙东江;塔里木板块西南缘晚侏罗世古地磁研究[J];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7 方大钧,楼刚,姜莉萍,李正祥;华南古地磁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5年04期
8 邓云山,孟自芳,郑彦鹏;塔里木盆地古地磁研究新成果[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9 杨振宇,马醒华,孙知明,黄宝春,周烑秀,董金明,朱鸿;豫北地区早古生代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04期
10 李永安,孙东江,郑洁;新疆及周边古地磁研究与构造演化[J];新疆地质;1999年03期
11 杨振宇,孙知明,马醒华,尹济云,Y.Otofuji;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12 任收麦,朱日祥,黄宝春,张福勤,王红强;造山带内古地磁研究——以苏宏图早白垩世火山岩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2年10期
13 陈化奇;;北祁连冷龙岭地区宁缠河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J];甘肃地质;2007年04期
14 任俊杰;张世民;;汶川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15 张世红,李正祥,吴怀春,王鸿祯;华北地台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新成果及其古地理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S1期
16 付璐露;沈忠悦;贺丽;董传万;程晓敢;唐立梅;杨树锋;;海南岛白垩纪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7 李永安,李强,张慧,孙东江,曹运动,吴绍祖;塔里木及其周边古地磁研究与盆地形成演化[J];新疆地质;1995年04期
18 许红,孙和清;南海增生棱柱体BSR分布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美日三维地震实验的推论[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1期
19 李永安,李佩贤,孙东江,程政武;甘肃玉门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古地磁研究[J];地质论评;2004年04期
20 朱鸿,杨关秀,盛阿兴;河南禹州大风口剖面二叠纪地层古地磁研究[J];地质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峰;仝亚博;王恒;杨振宇;;印支地块思茅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袁伟;杨振宇;郑连弟;仝亚博;;河西走廊泥盆纪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成英;朱日祥;潘永信;;云南峨眉山玄武岩的古地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史瑞萍;黄宝春;朱日祥;任收麦;;山西交城地区早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局部旋转及构造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5 孙知明;杨振宇;杨天水;裴军令;马醒华;;川西大邑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中和;吴少武;;苏北滨海大断裂活动性评价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李家彪;金翔龙;高金耀;;南海东部海盆多波束数据处理及其构造意义[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刘小凤;刘百篪;赵振民;;祁连山中东段河流阶地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刘建华;方银霞;吴水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及其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彬;张国伟;;南大巴山西段中生代地层古地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鑫;青藏高原中部主要构造单元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古地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李学森;扬子地块四川江油地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古地磁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裴军令;燕山褶断带东段早白垩世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4 赵明辉;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与滨海断裂带深部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静;河西走廊地区早—中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张均红;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古地磁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尚书菊;华南百色遗址的古地磁研究及其年代指示意义[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4 蔡克大;阿尔泰造山带西段岩浆活动的时代、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罗文行;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物性结构的关系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6 徐付玲;古地磁偏角变化与板块自旋转的相关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志新;我国引进首台立式超导磁力仪[N];中国矿业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