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  
【摘要】:正青藏高原构造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南北向挤压环境下形成的规模巨大的近东西走向构造,如板块缝合带以及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北向伸展的藏南拆离系。另一个就是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南北向裂谷构造。在挤压背景下,东西向伸展的近南北向裂谷在青藏高原内广泛分布,且都为第四纪裂谷。青藏高原最新构造表现为东西向伸展作用被提出以来,对青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然而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之一就是在地表广泛分布的这些南北向裂谷不论在浅部还是在深部,其与东西向构造关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些裂谷主要是受藏南拆离系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戴建全;;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期次及动力学成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胡望水;李瑞升;李涛;李宗贤;蔡少武;;正反转构造动力学成因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4期
3 张映红,姚平,朱筱敏,王贵文;层序地层动力成因研究的周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1999年05期
4 史卜庆,郑凤云,顾勤,周瑶琪,吴智平;济阳坳陷济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试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5 徐守余,杨占宝;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及其动力学成因讨论[J];地震地质;2004年02期
6 秦松贤,杨家■,孟德保,林启祥,龚淑云,王尚彦;湘黔交界中—下寒武统角砾化白云岩的动力学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7 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8 赵财胜,孙丰月,李碧乐,姚凤良;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沈正康,王敏,甘卫军,张祖胜;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10 伍法权;;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基本原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3期
11 G.A.Fonarev;费震宇;;海洋中的电磁研究[J];世界地质;1983年02期
12 包为民;泥石流灾害的动力成因初探[J];灾害学;1995年01期
13 罗兰格;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5期
14 孙玉军;张怀;石耀霖;;2006年12月26日台湾屏东地震机制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0期
15 张培震;五、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16 赵秀鲲;云南中东部东西向构造带形成、发展及其控矿机理分析[J];云南地质;1998年01期
17 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邹依林,陈树新,张晓辉;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1999年02期
18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9 曾宪友;孙国锋;晁红丽;;东秦岭铜山-天目山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0年04期
20 赵伯尧;渭北煤田煤层中、小型构造的研究(续)[J];陕西煤炭;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日政;高锐;郑洪伟;;西藏高原东西向伸展机制动力学成因[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云;乌达巴拉;古学进;;炕席干扰的动力学成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王其允;石耀霖;金文;;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动力学成因[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孙玉军;张怀;石耀霖;;台湾屏东地震机制的地球动力学成因[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石耀霖;Rick Allis;John Towned;;新西兰北岛地震和地质构造基本格局及其地球动力学成因[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6 胥颐;刘建华;郝天珧;刘劲松;李志伟;江为为;;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区岩石层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勐乾;邓志辉;陆远忠;;汶川地震对华北地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阚荣举;韩源;;云南地学断面[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董治平;;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征[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刁守中;;1668年郯城81/2级特大地震的山体崩裂遗迹——熊耳山双龙大裂谷[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兴旺;新疆觉罗塔格韧性挤压带形成演化及金矿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2 杜子图;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3 赵元艺;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D];长春地质学院;1995年
4 管烨;云南三江地区地壳三维构造格架与矿集区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5 贺日政;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6 吴珍汉;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金、银、多金属区域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3年
7 段志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新生代地质事件及其对印—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9 王瑞雪;云南澜沧老厂铅锌矿影像线—环结构矿床定位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10 何进忠;西秦岭金属矿床成矿地球化学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吉林省汪清县复兴—杜荒岭金矿化区控矿条件与找矿方向[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兴涛;裂缝性特低渗碎屑岩油藏工程优化[D];长安大学;2006年
3 谢海东;珲春柳树河子—马滴达金及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控矿地质条件及找矿靶区预测[D];吉林大学;2007年
4 姜建军;吉林省溜河地区遥感地质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夏天;湖南省桃江泗里河锑(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王德朝;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北京大学;2008年
7 黄平辉;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31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三段储层裂缝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8 陈晓锋;内蒙古大青山深层次韧性变形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玉法;西藏措勤地区构造变形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杜军;大一断层上升盘中段上古生界油藏描述及油气综合评价[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万祖华;浒坑钨矿深部再探一个“浒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李曼;江西地矿局902队:完成西藏干昌俄1:5万磁测[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全晓书;喜马拉雅山已达最大高度[N];西部时报;2006年
4 张正宁;墙筑半 穿加闩[N];凉山日报(汉);2008年
5 本报记者 罗会江 本报通讯员 施艳玲;十年寻金50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司徒瑜;侯增谦提出埃达克岩成因新模式[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