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建全;;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期次及动力学成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2 |
胡望水;李瑞升;李涛;李宗贤;蔡少武;;正反转构造动力学成因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4期 |
3 |
张映红,姚平,朱筱敏,王贵文;层序地层动力成因研究的周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地质论评;1999年05期 |
4 |
史卜庆,郑凤云,顾勤,周瑶琪,吴智平;济阳坳陷济阳运动的动力学成因试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5 |
徐守余,杨占宝;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及其动力学成因讨论[J];地震地质;2004年02期 |
6 |
秦松贤,杨家■,孟德保,林启祥,龚淑云,王尚彦;湘黔交界中—下寒武统角砾化白云岩的动力学成因[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7 |
庞雄奇,金之钧,左胜杰;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J];地学前缘;2000年04期 |
8 |
赵财胜,孙丰月,李碧乐,姚凤良;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4期 |
9 |
沈正康,王敏,甘卫军,张祖胜;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变率场及其动力学成因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
10 |
伍法权;;岩体工程地质动力学基本原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3期 |
11 |
G.A.Fonarev;费震宇;;海洋中的电磁研究[J];世界地质;1983年02期 |
12 |
包为民;泥石流灾害的动力成因初探[J];灾害学;1995年01期 |
13 |
罗兰格;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其研究途径与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5期 |
14 |
孙玉军;张怀;石耀霖;;2006年12月26日台湾屏东地震机制的地球动力学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0期 |
15 |
张培震;五、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
16 |
赵秀鲲;云南中东部东西向构造带形成、发展及其控矿机理分析[J];云南地质;1998年01期 |
17 |
葛良胜,杨嘉禾,郭晓东,邹依林,陈树新,张晓辉;滇西北地区(近)东西向隐伏构造带的存在及证据[J];云南地质;1999年02期 |
18 |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19 |
曾宪友;孙国锋;晁红丽;;东秦岭铜山-天目山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0年04期 |
20 |
赵伯尧;渭北煤田煤层中、小型构造的研究(续)[J];陕西煤炭;1996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