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叠前地震属性反演技术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王新红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四维地震(4D seimic)的概念,四维地震主要是指利用重复三维地震测量资料进行油藏动态监测,它强调地震资料采集的重复性,是油藏物性变化的地震表现。在四维地震监测过程中,振幅异常与频率变化以及反射同相轴下拖现象可以作为注蒸汽波及范围的良好识别标志。成熟的四维地震的主要用途包括: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揭示各种隐蔽油气藏;预测裂缝发育方向;动态监测油藏内部流体运动规律;进行热采监测,提高采收率;找出储层内的剩余油目标区;钻探新井,增加老油田的可采油气量;降低成本,增加储量,实现油藏最佳管理。由于叠后地震资料中常常存在动校正速度不准、动校正拉伸畸变、剩余静校正误差、以及CDP道集中各道波形的差异性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对叠后地震资料所反映出的四维地震异常特性产生影响,造成解释结果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尝试开展叠前地震属性反演研究,从起始衰减频率、频率衰减梯度、能量衰减85%时的频率、最大振幅频率、最大振幅、总能量、等多种衰减属性的叠前剖面及其差值剖面来定性解释四维地震实验区的注入蒸汽在剖面上的反映。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天宝;;地震曲率属性在预测裂缝中应用[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2 朱海东;雷英成;屈勇;;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分析在地震图像共同区域划分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肖西;党杨斌;唐玮;李进;徐星安;黄晓松;;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饶阳凹陷路家庄地区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刘江;姚云霞;;综合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快速储层预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5 宗兆云;印兴耀;吴国忱;;拉梅参数直接反演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流体检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11年03期
6 李美;程思检;庞锦莲;陈娟;;转换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在苏里格地区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7期
7 李灿苹;李敏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地震波振幅属性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樊幼华;周同顺;周俊辉;;叠前弹性反演技术在永安地区隐蔽圈闭砂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1年02期
9 田鑫;王绪本;张铭;张文起;毕素萍;;地震属性方法在油田开发阶段薄砂体识别中的应用——以印尼苏门答腊盆地Gemah油田M油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10 付建元;戴小平;王瑞华;秦俐;巫芙蓉;梁虹;;川南河包场区块茅口组缝洞系统定量描述[J];石油物探;2011年03期
11 于常青;;用于油气检测的地震属性差异分析方法——在塔中地区的应用[J];中国地质;2011年04期
12 陈彬滔;于兴河;杨丽莎;李胜利;梁富康;邹敏;;勘探评价早期阶段沉积微相研究方法探讨——以东濮凹陷前梨园南地区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13 廖奇;张亨;;利用正演模型分析河流相地震属性的敏感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4 曾驿;汪瑞良;刘军;袁立忠;周小康;刘铮;;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5 雷英成;;倾角扫描地震纹理对比度属性研究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16 钟红利;蒲仁海;闫华;赵明;付彩利;;浅议塔河地区“东河砂岩”三角洲沉积[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17 张永贵;刘振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建模[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4期
18 文向东;雷虹;;叠前优势频带信号增强技术在资料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19 刘最亮;张少青;;利用地震属性划分瓦斯富集带[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07期
20 智刚;胡荣;汪佳荣;吴小刚;张娟;张云;;古城地区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红;;叠前地震属性反演技术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2 孔国英;印兴耀;张广智;;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范廷恩;翁斌;张益明;;地震属性技术在海上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迪;黄捍东;张如伟;;基于灰关联和遗传算法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张卫华;陈胜红;;利用地震属性恢复古构造[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周竹生;陈灵君;张赛民;;实现测井属性预测的一种新思路[A];当代矿山地质地球物理新进展[C];2004年
7 杜丽筠;蒲仁海;周延平;;属性优化在台格庙太二段产能预测中的应用[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渠广学;;A气藏三维地震属性应用探讨[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温书亮;;地震多属性优选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枫;马中高;张国保;钱菊华;;大牛地储层流体敏感地震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铁强;地震属性及其对实际数据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强;高瓦斯矿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贺懿;地震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张玉广;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的三维应力场及全缝长整体压裂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赵景霞;三维并行合成震源记录叠前深度偏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刘金平;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灿苹;散射波特征与非均匀地质体对应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殷积峰;川东二叠系生物礁的地质特征与地震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张建伟;变速介质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域成像与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10 杨立英;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淑琴;叠前地震属性在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中的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志龙;基于分形理论的地震属性异常圈定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菁;基于地震属性的煤层冲刷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4 靳吉祥;基于地震属性多元回归分析的煤层厚度预测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德庆;非线性地震属性关联维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洲;地震叠前属性及流体识别因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付检刚;地震属性分析在大庆长垣北二西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郭旭;地震属性在薄层砂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智军;HTB地震叠前属性反演方法储层预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史浩;差连通储层与各向异性变质岩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冬梅;叠前反演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彭冬梅;AVO处理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通讯员 张冀霍丽娜;研究院处理中心叠前反演技术在Fugro—Jason用户技术交流会上拔头筹[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彭冬梅;叠前去噪处理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5 彭冬梅;叠前相干噪声压制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邓道静;油气演变有望在屏幕上重现[N];中国石化报;2002年
7 彭冬梅;以技术创新开拓市场[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魏三妹 孙振涛;叠前地震反演增强油气识别力[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姚秋明;地震属性技术取得创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张可春 王金法 邓东明;油气勘探的科技尖兵[N];中国石化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