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为了充分认识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地区的深部结构特点及各地质构造单元的相互关系,本文综合地震层析成像与重磁数据的处理结果,选择26°N-36°N,120°E-130°E的范围作为研究区,着重讨论研究区的位场特征、地壳结构和断裂展布;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开展地震层析成像研究,重点讨论岩石层结构、性质以及板块作用的构造效应等问题。黄海与东海陆架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表现出大陆重力异常的特点:大面积的低、负异常。中国东
|
|
|
|
1 |
姜丽丽,刘福田;东海及其邻域地球动力学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3期 |
2 |
苏大鹏;胡刚;刘健;张宪军;;东海陆架区潮流沙脊的沉积动力学[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6期 |
3 |
浦泳修;1997年北方酷暑、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东海陆架的温盐度分布[J];东海海洋;2002年03期 |
4 |
李超,蓝东兆,方琦;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台湾海峡;2002年03期 |
5 |
刘振夏,BerneS,LATALANTE科学考察组;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1期 |
6 |
李双林;东海陆架HY126EA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3期 |
7 |
于洪军,徐兴永,韩德亮,李萍,韩贻兵;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8 |
李双林,李绍全,杨文达,陈裕迅,龙江平;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3期 |
9 |
杜文博;叶银灿;庄振业;;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02期 |
10 |
董非非;朱元清;姜辉;邓辉;;东海潜在地震海啸特点[J];内陆地震;2009年04期 |
11 |
许东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
12 |
王成厚,程先豪;东海陆架区铁的扩散、沉积及其控制因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6期 |
13 |
刁焕祥;东海陆架水域夏季无机氮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1986年04期 |
14 |
刘杜娟;潘国富;叶银灿;;东海陆架典型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声反射特征[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
15 |
朱而勤,高文兵,王琦,王华;东海陆架的动力沉积作用(英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16 |
李桂群,李学伦;东海陆架外缘隆起带地质构造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7 |
李学伦,刘保华,林振宏,王永红;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的形成与构造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5期 |
18 |
朱玉荣;渤、黄、东海陆架砂质与泥质沉积成因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2001年05期 |
19 |
朱玉荣;近百年来渤、黄、东海陆架冲淤作用强度数值研究[J];海洋科学;2001年06期 |
20 |
李超,蓝东兆,石学法,方琦;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的对比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