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极冰盖中山至Dome A断面冰层厚度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摘要】:正1.前言作为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揭示东南极冰盖的冰层厚度分布、冰底地形条件及冰盖动力过程和变化机制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2004/2005年度,中国内陆冰盖考察队从中山站出发,成功抵达了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期间,开展了全程的冰厚和冰底地形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东南极冰盖中山至Dome A断面,北起冰盖边缘的中山站、南止于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全程1228km。该断面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决定了运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研究冰盖过程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
|
|
1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简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2 |
;西南极冰盖更新世崩落[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03期 |
3 |
公衍芬;曹志敏;郑建斌;;天然气水合物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J];地质与资源;2008年02期 |
4 |
张赤军,陆洋;南极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对全球大地水准面与海面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8年01期 |
5 |
董吉田;陈雪英;;地球物理参数测量中零点漂移的处理[J];海洋科学进展;1986年03期 |
6 |
张栋;孙波;柯长青;唐学远;崔祥斌;张向培;郭井学;;南极冰盖物质平衡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新进展[J];极地研究;2010年03期 |
7 |
方爱民,刘小汉,李钟益,李潇丽,黄费新;从南极冰盖和气候演化研究历史的回顾看格罗夫山地区新生代沉积岩发现的意义[J];极地研究;2003年02期 |
8 |
任贾文,效存德,秦大河;Lambert冰川流域物质平衡和南极冰盖变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10期 |
9 |
唐学远;张占海;孙波;李院生;李娜;王帮兵;张向培;;南极冰盖GLIMMER模式试验及其对二维冰流情形的模型简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
10 |
郭培清;;南极冰山利用的多维思考[J];海洋世界;2007年08期 |
11 |
王殿昌,施国强,王勇;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航线分析总结[J];海洋预报;1991年01期 |
12 |
施国强;极地号船第一次赴东南极建中山站的气象保障工作[J];海洋预报;1989年04期 |
13 |
张胜凯;鄂栋臣;黄继锋;王泽民;;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记录到的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
14 |
王文正;;南极中山站榴闪岩的变质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4期 |
15 |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康建成;;夏季南极威德尔海至普利茨湾之间海冰的特性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3期 |
16 |
韩宗珠,安英杰,王文正;南极中心站石榴石角闪岩的变质作用[J];海洋科学;1992年05期 |
17 |
韩宗珠;杨作升;武心尧;盛兴土;;南极中山站和企鹅岛变质岩类造岩矿物的矿物化学及其变质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2期 |
18 |
吴宇华;海岸带研究的深远意义[J];地球信息科学;1997年02期 |
19 |
汪品先;翦知湣;刘志飞;;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I):研究进展与成果[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
20 |
汪品先;;大洋碳循环的地质演变[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