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1.引言基于电场理论的双电极法和电极栅格法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期被用于防渗层漏点的检测,效果明显。但在垃圾场运营期和废弃后一段时间内,针对渗滤液在地下扩散污染过程监测及污染修复过程的监测,除传统取样检测手段外还没有见更为有效的方法。本文在传统电极栅格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维电学监测系统。它在垃圾场建设期布设,在垃圾场营运期及废弃后长时间内能实时确定渗漏点位置、数量并监测渗滤液在地下扩散过程,从而为渗滤液可能造成的地下环境污染提供预警。室内实验证实了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
|
|
|
1 |
张凯;李多松;蒋滔;;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工艺分析[J];环保科技;2007年04期 |
2 |
韦新东;高尚;王晓玲;;松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0期 |
3 |
杨辉;郭旭晶;陈刚;;垃圾渗滤液溶质运移的机理及数学模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1期 |
4 |
姚伊乐;;垃圾处理向左向右?[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2期 |
5 |
殷晓曦;;土壤对垃圾渗滤液常规离子吸附作用实验研究——以淮南大通垃圾填埋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9期 |
6 |
席磊;陈旭东;;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填埋气和渗滤液处理及综合利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4期 |
7 |
马承愚;朱飞龙;彭英利;赵晓春;郭凯琴;王志强;;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1期 |
8 |
杨辉;葛伟亚;董志高;;垃圾填埋场温度-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年04期 |
9 |
郭迎庆;王素波;张凤娥;潘秋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以常州市夹山垃圾填埋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
10 |
康瑛,章松祝;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量分析及处理初探[J];浙江水利科技;2001年04期 |
11 |
罗阳春,於建明,胡晓东;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特点简析及发展趋势[J];能源环境保护;2004年06期 |
12 |
倪晋仁,邵世云,叶正芳;垃圾渗滤液特点与处理技术比较[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
13 |
齐小力;DT-RO在中国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3期 |
14 |
吕荣谋;;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与控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5期 |
15 |
陶涛,王宗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6 |
吴旭辉,马汐平,李铁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治理技术[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
17 |
彭闪江,徐国良,郭文成;白石坳垃圾填埋场土壤环境影响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2005年04期 |
18 |
惠学香;;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环境风险与防范措施初探[J];污染防治技术;2007年03期 |
19 |
王军;袁维芳;陈小珍;;ASBR处理中晚期垃圾渗滤液中试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3期 |
20 |
罗立新;熊丽娟;何宇航;韦亚东;陈艳;于萍;秦旅;;垃圾渗滤液原位处理工艺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