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来利,Wolfgang Siebel,陈福坤,刘贻灿,储东如;大别造山带北部卢镇关杂岩的U-Pb锆石年龄[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5期 |
2 |
滕吉文,胡家富,张中杰,王光杰;大别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机制[J];地震研究;2000年03期 |
3 |
史大年,姜枚,彭聪,薛光琦,魏素花;大别造山带东部地壳结构的层析成像及广角反射的地震学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4期 |
4 |
刘敦一,汤加富,周存亭,高天山,沈荷生,杨淳;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
5 |
汪杰;;大别山地质现场研讨会在肥召开[J];安徽地质;2006年01期 |
6 |
王人镜,杨巍然;大别造山带核部花岗岩岩体的热演化及其隆升历史[J];地学前缘;1999年04期 |
7 |
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2期 |
8 |
王椿镛,丁志峰,陈学波,陈光英,李桂银;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分裂和介质各向异性[J];科学通报;1997年23期 |
9 |
葛宁洁,李惠玉,侯振辉,柏林,秦礼萍;大别造山带白马尖花岗岩体的钕、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论评;2001年02期 |
10 |
江来利,吴维平,储东如;大别造山带东段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间缝合带的位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1 |
王勇生;江来利;朱光;宋传中;;大别造山带现今构造格局的形成——来自石英C轴组构的证据[J];岩石学报;2009年01期 |
12 |
魏春景,张立飞,王式洸;安徽省大别山东段中生代高钾花岗质岩石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0年04期 |
13 |
金成伟,郑祥身;大别造山带花岗岩类和正片麻岩的Rb/Sr分区[J];岩石学报;2000年03期 |
14 |
杜建国,徐晓春,孙先如,戴圣潜;大别造山带核部罗田陈林沟金矿成矿时代[J];贵金属地质;2000年02期 |
15 |
张本仁,张宏飞,高山;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3期 |
16 |
王利;周祖翼;朱毅杰;;合肥盆地中新生代三维埋藏史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
17 |
程喆;武明辉;;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圆满结束[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2期 |
18 |
王飞,王椿镛,张东宁;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1999年05期 |
19 |
匡少平,凌文黎,张本仁;大别造山带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和榴辉岩有关问题的讨论[J];地质论评;1999年06期 |
20 |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J];地质论评;200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