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单相与双相介质拟海底反射(BSR)的AVO研究

张聿文  刘学伟  姚长利  
【摘要】:正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能源,目前普遍认为它存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地震剖面上的拟海底反射(BSR),研究BSR上的AVO特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的AVO方法主要是利用单相介质理论,但是我们知道自然界中实际的地层并不是致密的,而是存在孔隙的介质,孔隙之中含有流体,因此是双相介质或多相介质,研究表明在双相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与在单相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利用双相介质理论研究分界面上的AVO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聿文;刘学伟;姚长利;;基于单相与双相介质拟海底反射(BSR)的AVO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金霞;崔志文;王克协;;Maxwell流体饱和双相介质中的弹性波[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分界面上波的反射与透射[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张广娟;胡天跃;;多波AVO研究与岩性分析[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金强;牟永光;;波在弹性固体-双相介质分界面上的散射及其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董和风;王克协;;水平分层双相介质包围的流体井中弹性波场的数值模拟[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王尚旭;牟永光;;双相介质中有限元地震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张碧星;王克协;;各向异性双相介质地层中多极源声波测井理论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李清河;周民都;张元生;;层状双相介质的合成地震图及在岩性勘探中的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胥帆;牟永光;;双相介质地震渗透率反演方法初探[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云;各向异性及双相介质弹性波正演模拟与波场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许多;双相介质储层参数非线性反演[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肖富森;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综合预测与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邹文;基于地震资料的流体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雍学善;提高地震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6年
6 张碧星;各向异性介质地层流体井孔中多极源声测井理论和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1994年
7 王者江;基于BISQ机制的三维双相正交介质正演模拟及传播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巴晶;复杂多孔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李子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邵才瑞;基于岩石物理的多元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禹;煤岩双相介质弹性波场数值模拟[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淼男;双相介质中导波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杜艺可;双相介质中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肖龙斌;双相介质多波AVA正演模拟与储层参数敏感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唐磊;基于改进BISQ机制的双相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及频散校正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彭传正;基于改进BISQ机制的双相介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俊;基于改进BISQ模型的双相介质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李卫志;双相介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刘莲莲;各向异性粘弹性孔隙介质伪谱法波场正演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盖海洋;基于岩石物理的流体识别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