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锐;喜马拉雅深地震反射剖面[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4期 |
2 |
邓晋福,苏尚国,赵国春,刘翠;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
3 |
梁慧云,张先康;各国地壳上地幔深地震反射研究计划与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1期 |
4 |
R.J.Korsch
,A.Schfer
,罗延红;德国西南部穿越Saar-Nahe盆地华力西构造的DEKORP深地震反射剖面1C和9N的地质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3期 |
5 |
赵文津,D.纳尔逊,黄立言,L.布朗;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试验重大新发现[J];中国地质;1993年06期 |
6 |
邓晋福,赵国春,苏尚国,刘翠,陈亦寒,李芳凝,赵兴国;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2期 |
7 |
汪洋,邓晋福,姬广义;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J];北京地质;2001年04期 |
8 |
吴根耀;中国中—东部的燕山运动和两种燕山造山带[J];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
9 |
邱爱金,张万良;阴山—燕山造山带的“开合”历史[J];地学前缘;2002年02期 |
10 |
吕庆田,侯增谦,赵金花,史大年,吴宣志,常印佛,裴荣富,黄东定,匡朝阳;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铜陵矿集区复杂地壳结构形态[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5期 |
11 |
赵文津,K.D.Nelson,高锐,L.D.Brown,车敬凯,M.L.Hauck,武长得,郭宗汾,卢德源,黄立言;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1期 |
12 |
车敬凯,K.D.Nelson,M.L.Hauck,郭景如,卢德源,武长得,L.D.Brown;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1期 |
13 |
张长厚,吴淦国,徐德斌,王根厚,孙卫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
14 |
李伍平,李献华;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04年03期 |
15 |
赵文津,K.D.Nelson,L.D.Brown,郭宗汾;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概况[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1期 |
16 |
高锐,车敬凯,郭景如;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INDEPTH合作研究小结[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年02期 |
17 |
汪洋,姬广义,邓晋福;燕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造山演化的关系[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年04期 |
18 |
Jack Olivcr
,Richard W·Allmendinger
,欧庆贤;大陆基底深地震反射剖面测量北美例子和在中国应用的可能[J];石油物探;1981年02期 |
19 |
Klaus Holliger
,Simon L.Klemperer
,林云松;根据北海北部地区重力资料和深地震反射资料求得的莫霍面的比较[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0年01期 |
20 |
王椿镛,张先康,林中洋,李学清;束鹿断陷盆地及其邻近的地壳结构特征[J];地震学报;199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