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西太平洋边缘海地球三维模型数据库
【摘要】:正 在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及天体物理学研究中,对地球内部的弹性、密度及温度分布等物理性质的精确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从20世纪40年代Jeffres-Bullen的地球模型,到80年代PREM模型和90年代的IASPE91、AK135模型都是一维的。尽管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用地震层析技术研究地球三维速度结构,但由于分辨率较低,仅能提供较模糊的图像。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地壳测深资料的积累和地震波三维层析成像分辨率的提高,使我们有可能建立地球三维模型。东亚及其邻近区域是晚古生代(约250~220Ma)由古特提斯洋中多个分散的微板块及地块快速汇聚形成的。在晚中生代到古新世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引起地壳大规模缩短及地表急剧隆升,形成了现今地球上最高的青藏及帕米尔高原。现代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集中了全球约四分之三的边缘海,有最发育
|
|
|
|
1 |
;2006年东亚海大会部长会议召开[J];海洋世界;2007年01期 |
2 |
尹翠芳;吴水波;卞红霞;邵天宝;孙秀云;王连军;;基于COHERENS模型三维数值模拟的研究及进展[J];环境科技;2010年S2期 |
3 |
黄维;汪品先;;渐新世以来的南海沉积量及其分布[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9期 |
4 |
石磊;一个关于河口及浅海的三维分步杂交模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中国东亚海计划第三期项目启动大会在山东省东营市召开[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6期 |
6 |
阎军,何丽娟,薛胜吉;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元素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年02期 |
7 |
刘涛;李世森;韩鸿胜;高杰;;围堰合拢水流数值模拟[J];港工技术;2008年01期 |
8 |
窦振兴,杨连武,J.Ozer;渤海三维潮流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5期 |
9 |
张庆云,彭京备;夏季东亚环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登陆中国台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3年01期 |
10 |
李奎;易南概;姜谙男;;基于FEFLOW海水入侵模型的等效海水边界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1期 |
11 |
刘波;中国近海的基本构造特征与力学成因[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7年03期 |
12 |
沙文钰,蔡剑平;太平洋和印度洋表层水温、海平面气压变化关系及对东亚冷夏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4年01期 |
13 |
;东亚及其近海第三纪盆地附图说明[J];海洋通报;1976年S2期 |
14 |
徐肇廷,楼菁,鹿有余;正压浅海湍流运动的雷诺应力封闭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
15 |
苍树溪,阎军,李铁钢,薛胜吉;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03期 |
16 |
吴有林,林舸,范蔚茗,张琴华,毕华,郭峰,杨明惠;弧后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探讨──以东亚陆缘区为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6年04期 |
17 |
陈鸿汉,王新民,张永祥,任仲宇;潍河下游地区海咸水入侵动态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18 |
胡剑;大洋钻控计划的新成就——“东亚季风演变的海洋记录研究”跻身世界前列[J];中国科学基金;2000年04期 |
19 |
包芸,任杰;采用改进的盐度场数值格式模拟珠江口盐度分层现象[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4期 |
20 |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