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

汪洋  
【摘要】:正 在整理南海北部边缘的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P波速度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高压下岩石弹性波速实验结果,对南海北部地壳成分进行了研究。各剖面(和/或各观测点)处的地震波速按5km的深度间距进行平均,直至Moho面。然后将观测值校正至25℃和600 MPa的条件下。在校正中采用的地温线根据大地热流值计算,同时采用板块冷却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进行岩性推断。结果显示,南海北部边缘的上地壳波速值相对均一,平均值在6.0 km/s左右(不计沉积层)。该值对应的岩性成分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长英质片麻岩。相反,南海北部边缘的下地壳波速特征显示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在南海北部边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发育有厚且高速(≥7.0 km/s)的下地壳:而西部地区的下地壳波速值为6.5~6.8 km/s。在进行温压校正后,我们推断南海北部边缘东部和中部地区下地壳为镁铁质石榴子石麻粒岩,或是镁铁质麻粒岩与上地幔岩石互层产出。西部地区的下地壳成分为长英质岩石和镁铁质麻粒岩的混合,而且镁铁质组分的比例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南海北部边缘的地壳成分具有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侯刚;林文清;卢伙胜;;南海北部灯光围网渔获组成的空间格局变化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6期
2 蔡树群;何建玲;谢皆烁;;近10年来南海孤立内波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3 阮成卿;刘秦玉;;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对流关系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4 叶冬;谢基平;;基于集合最优插值方法的南海北部海区的数据同化试验[J];海洋通报;2011年04期
5 杨睿;张媛;雷新华;苏正;梁金强;沙志彬;;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带识别与深度预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6 卢骏;刘震;张功成;沈怀磊;;南海北部小型海陆过渡相断陷地震相分析及沉积充填演化史研究——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为例[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7期
7 刘军;庞雄;颜承志;柳保军;李元平;;南海北部陆坡白云凹陷13.8Ma深水扇沉积[J];特种油气藏;2011年04期
8 常宏;肖尚斌;陈忠;陈木宏;;琼东沿岸泥质沉积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9 能源;吴景富;漆家福;张功成;何玉平;苏克露;廖晶;;琼东南—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样式及其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1年08期
10 何家雄;祝有海;马文宏;龚晓峰;;南海北部边缘盆地N_2分布富集特征及成因类型判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11 何家雄;马文宏;陈胜红;龚晓峰;;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特点[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12 赵仁永;张振波;轩义华;;上下源、上下缆地震采集技术在珠江口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4期
13 彭小桐;关皓;;海南岛登陆热带气旋频数异常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年02期
14 傅宁;林青;刘英丽;周莉;;白云凹陷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条件再认识[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4期
15 张德天;郑崇伟;石岭琳;刘志宏;陈晓斌;;基于QuikSCAT/NCEP风场的1999-2009年中国海表风场研究[J];海洋预报;2011年04期
16 宁平;吴仁协;刘静;;中国金线鱼属鱼类分类研究进展[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7 孙军;安佰正;戴民汉;李铁刚;;夏季南海西部今生颗石藻[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18 吴熙纯;王权锋;陈斯忠;杨霞;;从世界第三纪生物礁的油气储集潜能看中国南海生物礁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J];中国海上油气;2011年04期
19 罗森波;罗秋红;舒锋敏;林永堂;;台风风神海上石油平台预报服务探讨[J];气象;2011年06期
20 周俊勇;黄洪波;汪中文;杨民和;田新朋;张偲;张长生;鞠建华;;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SCSIO 1667中吲哚咔唑生物碱类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岳保静;栾锡武;;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性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杨木壮;沙志彬;郭依群;赵祖斌;;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条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7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余克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丘学林;吴世敏;施小斌;赵明辉;;南海北部陆缘的海底地震仪探测和构造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毅;何丽娟;汪集旸;;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的新生代火成岩分布与热流分布[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吴长航;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潘国富;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年
8 邬黛黛;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地球化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康健;光学遥感影像中耀斑区内孤立波信息提取模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杨斌;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4 李敏;南海海洋叶绿素α时空分布及对季风变动响应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林学举;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8 杨金湘;南海北部海气碳通量的模式研究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李成钢;南海北部珠江口近海地质风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张效谦;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内波与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楠;南海北部低压“捣乱” 南方多地旱象“露脸”[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钟敬忠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3 记者 梁钢华;南海北部可燃冰资源初步探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记者 陈惠玲;广州海洋地调局完成6项国家调查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6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7 韦丽娟 莫广林;“房随地走”不包含边缘地产[N];广西政法报;2001年
8 黄永样 王宏斌 付少英;南海北部富含可燃冰[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于猛■点评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张洪涛;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N];人民日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