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测深在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极址调查中的应用
【摘要】:正 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属国家“十五”重点工程,为了保证输电安全,要求在沿线设置换流站,换流站接地极极址的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将巨大的直流电流安全对地泄流。因此,换流站极址调查的目的是查明极址处地表下0~30km范围内视电阻率的分布情况,为换流站接地极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下塘极址工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东江中下游,在地构造上位于华南准地台东南沿海断裂带,即紫金-惠阳断裂北缘,工区位于增城隆起带东端和缘,并与惠阳凹陷北部接壤。区内地表由第四系地层覆盖,岩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阶地与丘陵过渡带上的残积上,另一部分为阶地上的冲积粘土、粉砂等,下伏基岩为砂岩。砾岩和灰岩,另外在工区周边还出露有泥盆系、寒武系地层,在工区外围有大面积的燕山期花岗岩出露。本区第四系盖层厚约6.5m,电阻率为100~300Ω·m,下伏砂岩、砾岩和灰岩的电阻率一般约为184~900Ω·m。由于区内没有深孔电测井资料,其他地层的电性分布不详。根据极址处的实际地质情况及各种电磁测深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瞬变电磁测深(TEMS)和大地电磁测深(MTS)两种电磁测深方法进行综合调查。
|
|
|
|
1 |
毛先进,鲍光淑;电磁测深中水平电偶源漏电对观测数据的影响[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2 |
张云琳,安海静,刘晓玲,刘宝勤,贾政;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1988年02期 |
3 |
殷长春;赤道向频率域电磁测深三维电磁模拟技术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06期 |
4 |
A.Kovacs;用直升飞机电磁测深测量海冰厚度时的轨迹/高度比:理论估值与野外估值的对比[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6期 |
5 |
苏发,汤井田,何继善,温佩琳;源近区频域电磁测深视电阻率的一种数值计算方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6年01期 |
6 |
孔祥儒,刘士杰,张建军,李宗舜,牛青坡,潘金滇,林绅照;福建东部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6期 |
7 |
殷长春,李吉松;任意角度瞬变电磁测深正演问题计算方法[J];物探与化探;1994年04期 |
8 |
黄力军;电偶源瞬变电磁测深一维全区视电阻率解释方法研究[J];物探与化探;1995年05期 |
9 |
宋守根,汤井田,何继善;小波分析与电磁测深中静态效应的识别、分离及压制[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1期 |
10 |
邵敏,何展翔,张立恩;二维中值滤波在电磁测深曲线去噪中的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1年03期 |
11 |
翁爱华,王雪秋;利用数值积分提高一维模型电偶源电磁测深响应计算精度[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3期 |
12 |
詹应林;昌彦君;刘磊;曹中林;;各向异性参数对电性源频率测深曲线的影响[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
13 |
陆克;“电偶源电磁测深正反演问题的研究”报告通过评审[J];物探与化探;1987年04期 |
14 |
汤井田,何继善;频率域电磁测深中的记录规则[J];物探与化探;1994年03期 |
15 |
U.C.Das;控制源电磁测深中视电阻率曲线直接反映了层状介质的电阻率[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5期 |
16 |
苏发,何继善;双频组合波与近区频域电磁测深[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3期 |
17 |
焦鹏程;;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测深资料相位检测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6年20期 |
18 |
黄力军,陆桂福,刘瑞德,杨冠鼎;电磁测深方法在深部地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4年06期 |
19 |
杨巨保;EH-4型电导率成像系统简介[J];物探装备;1996年01期 |
20 |
何继善,吴小平,柳建新,张树宝,游进宝;利用小波变换确定电磁测深曲线拐点的应用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