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动力学
【摘要】:正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地学界的努力及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的执行,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的三维结构、物质特性及深部动力过程研究有了很大进步。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讨论会于2002年4月在成都举行。会议展示了中外学者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着重讨论了国家973项目开展以来的创新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原是古生代以来多个地体拼合形成的复杂造山带。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青藏高原岩石圈经受了巨大的变化改造,虽已融和为一个整体,但其地表及地壳、上地幔深部形态和物质特性仍然是十分不均匀的。
|
|
|
|
1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许志琴;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2 |
赵文津;岩石圈深部探测与青藏高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2期 |
3 |
迟效国;青藏高原现今岩石圈的三维应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4 |
高锐;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综述(下)[J];中国地质;1995年05期 |
5 |
熊熊,许厚泽,傅容珊;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及对流剥离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3期 |
6 |
高锐,李廷栋,吴功建;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J];地质论评;1998年04期 |
7 |
王绳祖;青藏高原岩石圈多层构造应力场[J];地震;2002年03期 |
8 |
高锐;对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研究规划的建议[J];中国地质;1995年06期 |
9 |
陈建生;饶文波;丁宏伟;卫克勤;胡宝群;孙占学;崔永强;谭红兵;;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深循环及其地质环境效应[J];科技导报;2009年14期 |
10 |
李廷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1 |
周辉;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12 |
苏伟,彭艳菊,郑月军,黄忠贤;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
13 |
廖武林;;喜马拉雅碰撞带深部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含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3期 |
14 |
袁学诚;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J];中国地质;2005年01期 |
15 |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青藏高原冰雪不溶微粒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
16 |
张省举;董义国;;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及成果[J];物探与化探;2007年05期 |
17 |
张瑞江;方洪宾;赵福岳;曾福年;;青藏高原近30年来现代冰川面积的遥感调查[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S1期 |
18 |
吴能友,曾维军,杜德莉,李振五,吴新林;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19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9期 |
20 |
迟效国,李才,金巍;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岩石圈构造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