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小笠原地区下地幔间断面的存在
【摘要】:正伊豆一小笠原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之间,太平洋板块在此俯冲入菲律宾海板块之下.臧绍先和宁杰远(1996)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在伊豆一小笠原海沟处的俯冲相当复杂:北部俯冲板块平直,以接近70°角度俯冲;中部俯冲带在浅部俯冲角度较小,300~400km深处倾角加大,接近80°,而在深部500km处变得接近水平;南部俯冲带的俯冲角度进一步加大.Fukao等(1992)和van der Hilst等(1991)利用层析成像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俯冲带情况,发现在伊豆—小笠原中部俯冲带停留在660km之上,形成一个较厚的高速异常区,所以伊豆—小笠原地区成为研究俯冲带对间断面影响的重要地区.
|
|
|
|
1 |
何安明;地幔载流子热传导机制初步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88年04期 |
2 |
刘顺,熊大和;超高压下氧化物电导率测量及下地幔电导率的讨论[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2期 |
3 |
蒋志勇,臧绍先,周元泽;鄂霍次克海下间断面的起伏及俯冲带的穿透[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
4 |
张莉,龚自正,刘红,邓力维,薛学东,经福谦;下地幔温压下(Mg,Fe)SiO_3钙钛矿的相稳定性——对冲击回收样品的微观分析[J];高压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5 |
霍卉,龚自正,经福谦;高压下顽火辉石的相态及其地球物理意义[J];高压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6 |
王子潮;钙钛矿的高温塑性:下地幔的流变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1期 |
7 |
王子潮,唐户俊一郎;CaTiO_3-钙钛矿的晶体结构相变、高温流变及其下地幔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6期 |
8 |
朱佛宏;来自下地幔的金刚石[J];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08期 |
9 |
夏静瑜;杨海燕;胡家富;;用接收函数叠加技术研究滇西上地幔间断面埋深[J];地震研究;2008年03期 |
10 |
魏东平!中国北京100039,周蕙兰!中国北京100039,王志秋!中国北京100036;上地幔低速层对670km间断面PdSwr震相影响的探讨[J];地震学报;2000年01期 |
11 |
周丽梅,臧绍先;地球内部间断面研究的地震学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2期 |
12 |
龚自正,谢鸿森,费英伟,张莉,邓力维,经福谦;下地幔矿物研究及其进展[J];地学前缘;2005年01期 |
13 |
臧绍先;俯冲带的穿透与地幔对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1期 |
14 |
陈运泰;六、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
15 |
朱介寿;下地幔及核幔边界结构及地球动力学[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
16 |
Mark.A.Richards
,王志秋;汤加地区深部过渡区引起的S-P转换波和670km深处间断面的性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2期 |
17 |
郑斯华;八、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幔动力学[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
18 |
王永锋,金振民;地震波各向异性:窥测地球深部构造的“探针”[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9期 |
19 |
许标;;下地幔钙钛矿顽火辉石相稳定性研究及其进展[J];孝感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20 |
李荫亭;地幔对流的数值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