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磁暴和亚暴的物理预报模式

沈超  刘振兴  
【摘要】:正磁层亚暴和磁暴是地球磁层动力学演化中两个重要的过程,是磁层系统中能量转化的过程.通过磁暴和亚暴过程,导致由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层并被储存着的电磁能量爆发性地耗散于近地空间环境中,导致地球同步轨道区域及辐射带的高能粒子通量的剧烈增高、高纬高能粒子沉降、高纬电离层焦耳加热,对电离层、高层大气也具有显著的扰动作用.磁暴、亚暴对地球空间环境的这种灾害性影响可导致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各类航天器的电子仪器故障甚至失去地面联系.因此,对磁暴、亚暴的预报不仅是空间科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它也是空间环境预报的一个关键环节.磁层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空间结构的电磁动力学系统,随太阳风条件而发生动态变化.太阳风与磁层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太阳风磁场与地磁场在磁层顶边界层处的磁场重联过程),形成电动机效应,为磁层系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长发,刘春节,杨友华,汪阳;南极中山站与北京地磁中心台1991年3月24日磁暴的变化特征[J];极地研究;1996年01期
2 张一方;磁暴非线性起源的四种孤子机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高玉芬;强烈地磁扰动的危害[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1期
4 谭子勋,黄信榆;1982年9月4日耀斑的电离层效应[J];空间科学学报;1985年03期
5 李利斌,吴振华,王炳康;武昌地区急始型磁暴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的变化[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6 王亶文;对地磁九倍法的思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7 陈绍明,赵英萍,杜锡武,谢美娟;利用磁暴预报地震的研究[J];地震;1998年S1期
8 沈长寿,资民筠,吴健,索玉成,高玉芬;磁暴期内夜间h’F的突增现象[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2期
9 王亶文;2000年7月空间天气大事件对地磁场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观察磁暴[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09期
11 刘绍亮,李立文;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与磁暴关系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12 马淑英,徐继生,雷源汉,梁百先;1986年2月强磁暴对中低纬VHF电波闪烁影响的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3期
13 赵东坡,陈智勇,徐东红,田树德;地震电磁辐射电极法干扰因素的讨论[J];华北地震科学;1995年01期
14 沈宗丕,徐道一;应用磁暴月相二倍法对全球MS≥7.5大地震的预报效果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3期
15 高玉芬,张秀玲;行星际南向磁场事件与强磁暴[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16 刘朝阳;一九二四年以来青岛观象台所记录之磁暴(英文)[J];物理学报;1936年02期
17 蒋和荣,杨美华,刘玉玲,王焕芳;1958年7月8日磁暴的电离层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18 张苏平,郑卫平,郭新铎,李晓峰;中国西部地区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和磁暴与中强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95年03期
19 曾小苹,林云芳,陆晨,冯忠孝,郭启华,王碧泉;图象识别法在磁暴预报中的应用[J];空间科学学报;1984年01期
20 宇行;;用雷达预测磁暴[J];北京工人;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超;刘振兴;;磁暴和亚暴的物理预报模式[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濮祖荫;刘振兴;宗秋刚;沈超;付绥燕;洪明华;肖池阶;;磁层亚暴、磁暴的触发机理与模型研究[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3 高美庆;刘春节;濮祖荫;;磁暴、亚暴与卫星异常[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4 张满莲;尚社平;郭兼善;罗熙贵;史建魁;;1998年5月磁暴事件期间的全球电离层响应[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高玉芬;李琪;;1979-2000年期间北京地磁台磁暴分析[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张东和;萧佐;;一次磁暴期间的电离层TEC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徐寄遥;;中高层大气对磁暴及太阳事件的响应[A];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8 刘立波;万卫星;袁洪;宁百齐;;2000年4月磁暴期间低纬F电离层响应[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雷源汉;赵正予;曾晓金;金延;叶冬英;;武昌电离层闪烁和磁暴的关系[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何兆国;;磁暴时哨声波产生的同步轨道的高能电子加速事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朝灵;利用双星和ClusterⅡ等对地球磁层的观测和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尚社平;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扰动形态分析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3 杨俊英;中高纬空间哨声模合声观测以及粒子加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4 马玉端;磁尾爆发性整体流的多点卫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5 赵必强;中低纬电离层年度异常与暴时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6 李国主;中国中低纬电离层闪烁监测、分析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7 王馨悦;环电流离子模式与离子分布的层析成像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
8 张莹;行星际扰动与对地效应的统计分析和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9 周猛;地球磁尾动力学过程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林悯惠;电离层与磁层耦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维贞;亚暴起始与等离子体片内边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2 苑顺周;地磁活动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龚彬;磁层亚暴预报的探索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4 赵明现;行星际扰动与磁暴关系的统计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田言涛;利用地基GPS网研究和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6 张素琴;我国现有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刘程艳;基于GPS研究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8 黄智;GPS TEC硬件延迟求解方法和WAAS电离层网格改正算法在中国地区的精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3年
9 陈华姣;电离层F2层剖面参数的统计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10 李志涛;基于神经网络的AE、AL指数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鹏;谁纵极光当空“舞”? 魔力之手找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本报记者 符王润 通讯员 何晓玲;地球磁场转变非末日征兆[N];广东科技报;2011年
3 冉瑞奎 李嘉巍;空间天气影响民生安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华凌;“我们要对太阳——地球空间进行24小时监测!”[N];科技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凝;实现地震预报 从探索规律做起[N];科技日报;2010年
6 王素琴;“嫦娥一号”远行“空间天气”探路[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记者 李凝;《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地震预报的新探索》出版[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操秀英;描绘空间天气云图[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汪永安;首个国家级地震观测站落户蒙城[N];安徽日报;2010年
10 汪永安;安徽首个国家级地震观测站落户蒙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