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进展

宋海斌  
【摘要】:正天然气水合物在资源、环境、灾害三个方面均显得非常重要,引起了地球科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要认识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在海底不稳定方面的作用,研究的重要问题是准确地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特别是其主要组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与数量.海洋沉积物中分布的气体水合物的底界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被识别为拟海底反射(BSR),因而在研究早期通过地震调查容易圈定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大致分布范围.而目前,海洋大然气水合物的地震速度、弹性参数结构研究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它是较好地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数量及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樊栓狮 教授[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2 马在田,宋海斌,孙建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探测高新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年03期
3 ;天然气水合物深水浅孔保温保压取芯钻具[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年03期
4 马在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摘要)[J];上海地质;2002年04期
5 刘昌岭,业渝光,张剑,刁少波;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模拟实验研究现状[J];岩矿测试;2004年03期
6 刘昌岭,陈敏,业渝光;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实验研究[J];现代地质;2005年01期
7 ;深水深孔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钻具研制成功[J];地质装备;2006年01期
8 刘昌岭,业渝光;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2期
9 陈强;业渝光;刁少波;刘昌岭;张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新进展——2006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11期
10 朱诗鳌;;水库诱发地震历史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0年04期
11 范瑛;王颖;;丹江口水库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07期
12 陈建文;李安春;龚建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学识别标志[J];海洋地质动态;2006年12期
13 龚建明;李慧君;张莉;闫桂京;杨艳秋;张剑;;水深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双BSR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动态;2010年07期
14 李洪训;;日本311地震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厂严重事故的三简[J];核安全;2011年01期
15 业渝光,张剑,刁少波,刘昌龄,任思鸿,隋卫东;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技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3年01期
16 业渝光;张剑;胡高伟;刁少波;刘昌岭;;天然气水合物超声和时域反射联合探测技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5期
17 施建国;蒋国盛;涂运中;张凌;宁伏龙;;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抑制实验[J];地质与勘探;2010年02期
18 苏新;陈芳;张勇;王媛媛;焦露;蒋宏忱;董海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地质微生物技术[J];现代地质;2010年03期
19 李祖信;水库诱发地震学习研究班在京举办[J];水力发电;1982年01期
20 宋海斌,松林修,吴能友,郝天珧;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Ⅰ):岩石物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进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吴戈;;东北历史地震研究与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骆振华;Pony Luo;曾奇斌;;人择原理与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4 黄秀铭;;地貌学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评估地震危险性的新思路[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国际地震动态》征稿启事[A];GPS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专辑[C];2007年
6 卢振恒;时振梁;;中国历史地震研究现状与展望(摘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张京州;;前进中的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开放实验室——兰州地震研究所黄土动力学实验室20年的历程[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8 张伯宏;江在森;;河西地区地壳加卸载响应比图像特征与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概况[A];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正心;李辉;;铅垂线变化的测量及其在大地水准面变化和地震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伟;区域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
2 刘昌岭;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若干问题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冉勇康;我国几个典型地点的古地震细研究和大地震重复行为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7年
4 刘传正;重大工程选址的“安全岛”多级逼近与优选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5 袁圣强;南海北部陆坡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6 邱泽华;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7 陈顺云;提取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皇甫岗;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张晓东;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10 刘素梅;丹江口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明昱;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特征正演数学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2 任治坤;则木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3 秋仁东;地震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锚索加固石窟围岩的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4 许洪泰;青藏高原东南缘磨西断裂和东北缘塔尔湾—池家刺窝断裂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5 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6 史翔;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北川—邓家地区构造变形样式及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7 葛伟鹏;基于Geodatabase兰州市活断层探测数据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8 胡永钧;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9 赵桂儒;基于GAMIT软件的GPS数据处理框架建设[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10 杨振法;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外围抚边河断层的活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飞飞 (艾子);地震研究:在反思中前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记者 滕艳;汶川特大地震研究获多项进展[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新讯;美国首度将人为感知纳入地震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记者 晏燕;地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01年
5 实习生 张琦;观察云彩到底能不能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张小军;大地震发作未见频繁[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游雪睛;专家共商汶川地震起因及后续灾情[N];科技日报;2008年
8 沈翀 王佩莲;北京地区向东移动五毫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汤慧霞;地震与古文明的兴衰[N];中国矿业报;2008年
10 郝倩;“自救”与“救他” 地震大考企业管理[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