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用SLC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的地震序列

马延路  周蕙兰  
【摘要】:正我们这里提出一种基于SLC(Single-Link Cluster)分析的方法用于提取地震序列.实现过程如下:对于一个地震目录,首先在时空坐标系内计算它的SLC构架,这是通过不断连接最邻近的地震而得到的.接下来选择一个特殊长度值,称为截止键长,将时空构架内长度大于该值的键全部删除,这会使全部地震分属不同连通集团.我们把每一集团看成一个地震序列,集团中震级最大的地震为主震,发生在主震之前的为前震,之后的为余震.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SLC构架的形成过程完全由地震在时空中的分布状况决定.唯一存在任意性之处是截止键长的选择.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截止长度的选取也并非完全随意的.我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1970年到1998年间3级和3级以上的43260个地震的时空SLC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煜东;地震序列类型预测的遗传程序设计方法[J];地震学报;1996年01期
2 陈培善;;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10年5—6月)[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3 刘蒲雄,陈修启,吕晓健,韩丹;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J];地震学报;1996年01期
4 赵珠,陈农;1992年四川力马地震序列期间激发的孕震结构[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5 刁守中,周翠英,华爱军,侯海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刍议[J];中国地震;2002年03期
6 陈培善;;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6年4—5月)[J];地震学报;2006年05期
7 卓秀榕,叶雯燕;地震序列振幅比偏差的特征[J];地震地质;1981年01期
8 钟廷姣,王振声;序列分析法在以震报震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1987年04期
9 曾健,韩渭宾,王虹,席敦礼;M≥6.0强震后地震序列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94年03期
10 武孔春;地震序列性质与断层分形关系的探讨[J];地震研究;1995年02期
11 赵珠,龙思胜,罗昭明;四川二滩水库库区蓄水前地震序列揭示的水库诱震结构[J];华南地震;1999年01期
12 孙文福,焦明若;1999年岫岩5.6级地震序列活动跟踪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2期
13 肖丽珠,刘小凤,郑卫平;2001年7月11日肃南5.3级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序列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3期
14 韩志军,周成虎,裴韬,汪闽,秦承志,蔡强;地震序列提取的时空耦合距离方法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2年06期
15 陈培善;;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2005年8—9月)[J];地震学报;2006年01期
16 王振声;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1980年03期
17 易善锋 ,沈显杰;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编制完成[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18 张清荣;李文英;张嘉延;;1967年3月27日河间6.3级地震的活动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1期
19 高景春,胡斌,张从珍;用相对定位法精细测定张北地震序列的时空参数[J];华北地震科学;1999年01期
20 沈繁銮!中国海口570203;地震序列分类标准的延拓[J];中国地震;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延路;周蕙兰;;用SLC方法研究中国及邻区的地震序列[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广伟;雷建设;;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长在;吴建平;房立华;王未来;;2010年玉树地震序列双差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钦祖;于利民;刁桂苓;孙佩卿;陈敬伟;;“板内地震序列与板缘地震序列的特征差异”课题进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朱介寿;;中国及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汪洋;;中国及邻区岩石圈三维热结构和流变学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华根;王海亮;耿树方;范本贤;;中国及邻区岩石圈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及其意义[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张智;吴开统;;论地震序列的一种可能的重要成因[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康国发;狄传芝;高国明;;中国及邻区卫星磁异常分布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希强;周蕙兰;;中国及邻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华卫;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定标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2 王勤彩;地壳散射系数层析成像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楼立志;中国及邻区模拟大地水准面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万永革;“地震静态应力触发”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年
5 吴绍春;地震预报中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6 丁文胜;下承式刚架系杆拱桥的抗震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皇甫岗;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立新;用远震信息进行地震丛集精确定位——唐山地震序列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3 林碧苍;昆仑山口西地震序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5 金晖;基于时变特性的动态震害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6 孙雷鸣;中国及邻区地幔三维结构高分辨率体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乔慧珍;地震视应力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张煜敏;考虑强震序列作用的连梁装置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9 宣瑞卿;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面波频散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童蕾;地震灾害及决策的灰色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晨 林艳兴;专家谈如何度过“余震期”[N];陕西科技报;2008年
2 ;州地震局局长王学甫答记者问[N];民族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洁;“地震预测是巨大的挑战”[N];湖北日报;2007年
4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向朝阳 实习记者 张学锋;中央及境外媒体组团赴灾区采访[N];成都日报;2008年
5 ;安康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N];安康日报;2008年
6 秦力勇马晓明;市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市民不必惊慌[N];绵阳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玉强 张云普 贡德银;大庆地区石油企业防震抗震生产平稳[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9 张萍王向华;地震专家谈余震[N];四川日报;2008年
10 赵亮;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N];陇东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