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从Nimbus-7卫星温度探测资料计算高空风的方法

马瑞平  廖怀哲  张风  
【摘要】:正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的风场,对运载火箭的飞行安全和准确入轨、导弹的命中精度以及卫星和飞船的顺利返回,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层大气风场的探测,在过去几十年里,利用火箭、雷达和地面光学系统进行了不断的探测,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中层大气风场资料。但是,为了得到广阔地理范围内风场的气候学特征,制订中层大气风场模式,需要建立稠密的火箭、雷达和光学探测网站进行大量连续的探测,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发展中的国家难以实现,而且发达国家也是不能承受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伟星;王晓蕾;;WGS-84地心坐标系中高空风计算方法[J];气象科学;2005年05期
2 黄秀媚;卢乾;马佩强;罗雄光;;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常见问题分析[J];广东气象;2009年03期
3 俞小彬;;基于多普勒雷达资料确定南昌昌北高空风特征研究[J];江西能源;2009年02期
4 杨绍兰;;用fx—180p计算器计算高空风[J];浙江气象;1984年04期
5 李浩;张伟星;王晓蕾;李毅;;基于地心大地坐标系的高空风计算方法[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杨本湘;西昌发射场区旱季高空最大风的分析预报[J];气象;2003年06期
7 彭贵康;;夏季雅安高空风的统计分析[J];四川气象;1992年01期
8 叶爱芬;;多普勒雷达VWP产品在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特征[J];广东气象;2007年01期
9 李妙英;肖文建;王宝成;张云;孟鑫;;风廓线仪识别高压系统的方法[J];广东气象;2008年04期
10 王缅;李伟;陈永清;赵培涛;郭启云;张宇;胡姮;郭月红;刘琳;;L波段探空系统高空风平滑计算方法探讨[J];气象;2011年01期
11 吕炯;海水之运行[J];地理学报;1935年01期
12 陈隆勋;冬半年平流层中部环流的变化及其爆发性增温现象[J];气象学报;1962年01期
13 于系民;;平流层与中间层动力气象学[J];气象科技;1977年01期
14 陈月娟;平流层和下垫面热状况对大气环流影响的研究和数值模拟[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2期
15 章明亮;论平流层近赤道环流准两年振荡与大气参数变化的关系[J];气象科技;1996年04期
16 曲维政,王丽楠,黄菲,刘应辰;北半球平流层气候异常变化探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7 闵凡花,王盘兴;北半球春季平流层环流季节转换研究的若干进展[J];气象科学;2004年03期
18 曾晓梅;;用平流层气球探测飓风形成[J];气象科技;2006年05期
19 小蹲;韩少华;;给地球拉上遮阳帘[J];新知客;2009年06期
20 翁衡毅,朱抱真;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一个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瑞平;廖怀哲;张风;;从Nimbus-7卫星温度探测资料计算高空风的方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胡永云;夏炎;;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和臭氧恢复[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魏科;;中国的冬季的两种降温型及其与平流层环流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陈权亮;熊光明;朱克云;魏凌骁;刘艳霞;;行星波活动对平流层极涡形态变化影响的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5 胡雄;张训械;黄信榆;;平流层波动模型的周期解[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陈月娟;毕云;凌健;施春华;;平流层的温度变化趋势及其与对流层温度变化的关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陈文;魏科;;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杨健;吕达仁;;中国区域0_3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盛日锋;王盘兴;闵凡花;;近50a平流层年强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变化规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月娟;易明建;;平流层环流异常对对流层气候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权亮;Brewer-Dobson环流及其对平流层微量气体输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牛宁;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各向同性分区及其气候学特征[D];兰州大学;2007年
3 肖存英;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4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陈廷娣;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的微波和光学探测资料分析及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汪丽;干涉法大气风场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7年
7 常启海;武汉上空中层大气的瑞利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8 代刊;副热带夏季涡旋气候动力学的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9 徐桂荣;中低纬电离层的气象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10 段春锋;东北冷涡的气候学特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华英;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的云模式数值模拟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盛日锋;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的确定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杨晓东;镀膜法高层大气风场探测的光电系统模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剑东;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风廓线结构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刘春文;LAPS系统对多种探测资料的融合及在GRAPES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于群;全球加热场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8 丛春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金花;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旱平流层环流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继岚;气象专家解析:当飞机遇到寒流[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记者 杨群峰 通讯员 郑毅 徐小敏;让气象发挥效益 助飞行安全快捷[N];中国民航报;2009年
3 记者 董永春 通讯员 陈朝阳 林艳兰;宇如聪赴粤检查工作时强调 发挥好探测资料的效益[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邵洁;如何飞过火焰山[N];中国民航报;2010年
5 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刘凤琴;气象探测实现L波段秒数据上传[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杨绮薇 通讯员 林逸 张刚扬;深圳高度重视施放气球安全管理[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群峰 通讯员 郑毅;“航空气象服务助飞行安全快捷”[N];中国民航报;2009年
8 通讯员 万霞 周志敏;华中首个边界层风廓线雷达监测网建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李竞;北京探测网布局方案亮相[N];中国气象报;2007年
10 百科;气象词典———大气[N];中国气象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