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立新吴汉宁朱日祥  
【摘要】:正扬子地块作为中国大陆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形成的关键之一,对扬子地块大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研究大地构造演化手段之一的古地磁学方法,80年代以来为中外研究人员用来研究扬子地块的大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罗镇宽,苗来成,关康,陈革;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J];地质找矿论丛;1998年03期
2 柳淮之,钟自云,姚明;扬子地块晚古生代裂谷与地体[J];桂林工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3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新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4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第11卷、1—4期1987年3月—1987年12月总目录[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7年04期
5 杨洪之,朱振华,赵志忠;中国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0年04期
6 刘光鼎;;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动力学特征[J];地质学报;1992年04期
7 汤加富;华南变质基底的组成、边界与构造演化(研究综述)[J];安徽地质;1994年Z1期
8 周鼎武,董云鹏,华洪,刘颖宇;“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在地层对比中的意义——以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为例[J];地质论评;1996年05期
9 吕炳全,王红罡,胡望水,沈伟锋,张玉兰;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4期
10 刘贵;中扬子的基底结构及其大地构造演化[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7年02期
11 段嘉瑞,何绍勋;北祁连山东段大地构造演化与地洼构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9年03期
12 刘兴忠;周维勋;;中国铀矿省及其分布格局[J];铀矿地质;1990年06期
13 侯威,陈惠芳,梁新权,王可伏;海南岛前寒武纪地层的确定其大地构造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2年02期
14 刘光鼎;中国海地球物理研究的基本总结[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2年02期
15 李正祥,孙萍;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关于郯庐断裂以东地区缝合线的地壳分离模式[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12期
16 刘福田,刘建华,何建坤,游庆瑜;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J];科学通报;2000年01期
17 谭富文,尹福光,许效松,陈明;楚雄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3期
18 戴传固;李硕;边申武;;青藏高原北缘昆仑—羊湖地区构造演化特征[J];贵州地质;2006年01期
19 胡肇荣;邓国辉;;钦-杭接合带之构造特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牟传龙;许效松;;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立新;吴汉宁;朱日祥;;扬子地块中寒武世古地磁新结果[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白立新;吴汉宁;朱日祥;;四川旺苍早三叠世古地磁学结果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程国良;孙宇航;王立红;;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程国良;孙宇航;王立红;;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古地磁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蔡学林;邓明森;;上扬子地块地壳变形问题[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6 张世红;朱鸿;孟小红;;扬子地块泥盆-石炭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古地理意义[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王强;许继峰;赵振华;;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adakitic岩与Cu-Au成矿[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黎春华;;华夏、扬子地块古地磁研究的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廖宗延;;论中国东南部大地构造演化[A];首届全国岩土工程博士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张正坤;;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在古生代晚期是太平洋古陆的一部分[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9)[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虹;扬子地块周缘中生代构造变形与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付绍洪;扬子地块西南缘铅锌成矿作用与分散元素镉镓锗富集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冯彩霞;扬子地块周边(?)、P硅岩建造中硒的富集机理对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李学森;扬子地块四川江油地区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古地磁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毛政利;凤凰山铜矿数字矿床模型及其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许立权;内蒙古白云鄂博-满都拉地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岩浆岩特征与大地构造演化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武广;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赵寒冬;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北段古生代火成岩组合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董树文;长江中下游地壳物质构造动力调整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88年
10 张昱;黑龙江省东部早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大地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长贺;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06年
2 王涛;雪峰山构造系统印支期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敬海;华夏地块下三叠统岩石重磁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周永刚;中上扬子地块浅部褶皱逆冲格局:遥感卫星图像处理与解释[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王鹏鸣;湘桂地区基底变质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王小多;雪峰山构造带及其邻区磁性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张荣斗;基于GPS的四川地区地壳形变分析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吕拾零;秦岭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重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杨为先;陕西西乡县下高川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08年
10 许小强;中上扬子重力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林;为诠释青海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依据[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温房宣李娟;金温江传承宜居 永续宜居[N];成都日报;2008年
3 程威;“江山—绍兴拼合带”吸引学者眼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张明春;扬子、川青地块震中运动转向[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喻宁;成都出台措施恢复生产经营[N];经理日报;2008年
6 王孝祥;海相油气勘探期待更大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6年
7 浠水县国土资源局 阳夫华;大别山地质公园经营需重视四个特色[N];黄冈日报;2007年
8 王孝祥 肖毅;从“准备南方”到“发展南方”[N];中国石化报;2005年
9 郝社锋 王旭雁;江苏又一地热深井成功出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张维;中俄携手研究增生型造山带[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