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毛桐恩刘占坡  
【摘要】:正对于岩石圈结构的研究,通常是研究岩石圈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流变学结构及热结构等。本文则是通过研究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来探讨岩石圈的非均匀性、力学变形和地震活动等构造效应。岩石圈(L)由地壳(C)和上地幔顶盖层(D)组成,因此可称其为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三个厚度参数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桐恩;刘占坡;;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效应[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施锦;刘耀炜;;岩石圈内流体通道形成过程中某些问题的讨论[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占坡;毛桐恩;徐常劳;姚家榴;;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效应[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毛桐恩;;软流圈涌动构造与大陆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毛桐恩;刘占坡;徐常芳;姚家榴;孙为国;赵明;;中国南北构造带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构造效应[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6 郭华春;钟莉;;与深部碰撞作用伴生的浅部伸展现象成因探讨[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王良书;刘绍文;李成;张鹏;米宁;钟锴;;岩石圈流变学结构不均一性与大陆动力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毛桐恩;姚家榴;刘占坡;;大华北岩石圈块体的区域构造变形及动力学过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郭增建;秦保燕;杨国军;刘武英;陈家超;;我国沿海地区地震问题的讨论[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陈雪;林进峰;;南海中央海盆的岩石圈厚度和地壳年代的分析[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尹晓华 实习生 张文博;开拓者唐小我[N];四川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