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华北盆地内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滑脱构造

王椿镛  张先康  吴庆举  
【摘要】:正华北盆地是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裂谷盆地。它在中生代以前是一个稳定的大陆地块,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断裂和沉降阶段。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华北盆地的伸展构造有与美国Basin和 Ran ge地区相类似的特征:盆地由一系列地堑和地垒组成,其中的断陷盆地大多为半地堑,一侧为高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椿镛,张先康,林中洋,李学清;束鹿断陷盆地及其邻近的地壳结构特征[J];地震学报;1994年04期
2 许化政,胡宗全,周新科,王传刚;华北盆地中南部下古生界的生烃史[J];石油学报;2005年01期
3 许桂林;范国胜;;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1期
4 李敏禄;试论华北盆地的形成和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年02期
5 张德元,张伯骅,李一兵;华北盆地北部地区深层水水动力特征与地震的关系(英文)[J];地震研究;1986年04期
6 刘德良,曹高社,谈迎;华北盆地南缘发现寒武系烃源岩及油显示[J];石油学报;2000年05期
7 刘颂威;;论华北盆地西部的地震勘探[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1年01期
8 金维浚,王桂梁,周治安;徐州—宿州地区滑脱构造的形成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1997年03期
9 胡俊卿,毛国兴,肖学,田纳新;华北盆地南部晚古生代孢粉组合及上二叠统下限[J];河南石油;1997年03期
10 杨金中,沈远超,刘铁兵;胶东地区滑脱构造与金矿成矿浅析[J];黄金地质;2000年02期
11 朱家蔚;戚厚发;廖永胜;;文留煤成气藏的发现及其对华北盆地找气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1期
12 陈光汉;华北盆地的构造演化及油气分布[J];石油实验地质;1990年01期
13 王桂梁,谭海樵,徐志斌,李海玉,云武;湘粤煤盆中叠加型滑脱构造及其控煤意义[J];煤炭学报;1996年05期
14 卢清地,张正义;福建尤溪砚坑滑脱构造特征及找矿意义[J];福建地质;1997年04期
15 刘兴义,蔡志勇;湖北郧西黄龙山金矿田滑脱构造及其控矿[J];湖北地矿;1998年03期
16 韦正金,张福水,黄风珍;华北盆地区域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及其构造演化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86年03期
17 周兴熙;;初论华北盆地的油气共生窗[J];天然气工业;1991年02期
18 林凡盛;有关华北盆地东南部煤层深成变质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3期
19 张东宁,曾融生;冀中坳陷滑脱构造动力的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1995年04期
20 关世桥;《中国东部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课题协调会议在昆明召开[J];中国煤田地质;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椿镛;张先康;吴庆举;;华北盆地内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滑脱构造[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王椿镛;;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特征[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3 李文辉;高锐;王海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侯贺晟;高锐;李秋生;熊小松;李文辉;李洪强;朱小三;;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兴蒙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的初步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任隽;冯希杰;王夫运;李高阳;李晓妮;张艺;马冀;;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渭河盆地西部宝鸡凸起断裂深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朱守彪;;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贺晟;高锐;李秋生;李文辉;刘金凯;匡朝阳;邱天林;管烨;张季生;;SinoProbe-02探测实验——华北二连浩特-官厅深地震反射剖面(480km)[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强祖基;马丽;;华北盆地现代地壳上地幔动力学模式与地震[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9 高祥林;;华北盆地的隐伏地震断层及其力学模型[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10 高锐;卢占武;熊小松;李文辉;邓功;曾令森;Chen Chen;Larry Brown;;SINIPROBE-2探测实验——横过青藏高原怒江缝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小松;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谭锡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3 寇香玉;新生代孢粉分析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4 谢建华;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成因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柳蓉;东北地区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林金辉;藏北高原新生代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壳—幔相互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7 朱利东;青藏高原北部隆升与盆地和地貌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8 段志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新生代地质事件及其对印—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吴磊;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活动过程及盆地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宗秀;博格达山链的造山活动与山体形成演化[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清波;九江—瑞昌地区滑脱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2 邰成彬;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D];吉林大学;2005年
3 张会化;金沙江-红河构造带北段新生代高钾岩浆活动的~(40)Ar/~(39)Ar热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刘艳红;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西构造的控制和山体隆升对柴西沉积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5 俞国权;基于GIS的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冯文锴;聚类分析在古生物学和矿物学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靖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古地磁学及其运动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高旭;若尔盖中间地块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隆升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邓攻;青藏高原羌塘地体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与处理技术初步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10 宫红波;济阳坳陷南部晚中生代以来滑脱构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国 牛小军;河北局物测队解释滑脱构造获突破[N];中煤地质报;2010年
2 施艳玲;川甘21县市数字化区调设计完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马琳;松辽盆地深地震深测技术实验获好评[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郭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有复活迹象[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5 中国地质博物馆退休研究员 王福泉;云南新疆:找宝石矿的首选地[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陈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揭示内生矿成矿之谜[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马琳;松辽盆地地震采集项目得到甲方高度评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郑干臣 马琳 毕洪谦;松辽盆地深地震采集取得罕见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杰 本报通讯员 邹艳红;美景,相依独特地质构造[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10 ;青藏高原并非短期内“长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