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下岸角剖面磁性地层及古地理环境
【摘要】:正庐山地区虽是全国第四纪研究热点,但基础地质工作方面仍问题不少,尤其对中更新世晚期,迄今仍缺少一个可靠的标准地层剖面。为此,赵良政等人近年来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是一套夹在二层蠕虫状红土之间的冲积体系(绝对年龄约在20-12.6万年间),命名为庐林组: 并发现一个露头好,层位齐全,时代跨度大,时间、空间上可比性强的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剖面——下岸角剖面。该剖面可作为中更新世晚期地层层型剖面的候选剖面。在对下岸角剖面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同时,做了古地磁学及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的调查。该项工作为确定庐林组地层在国际地磁年表中的位置,以及了解在此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等,从磁学角度为整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
|
|
|
1 |
贺绍英;相建彬;沈修志;熊斌辉;;磁性组构研究在江苏南部若干构造岩中的应用[J];江苏地质;1990年03期 |
2 |
周伟新;玲珑花岗岩基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及其与金矿的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3 |
William D.MacDonald;Brooks B.Ellwood;张志强;;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沉积学、火成岩石学以及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
4 |
贺绍英;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频散现象[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5 |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张伯友,石满全;磁化率各向异性与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以广东两类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
6 |
王建力,方小敏,张宇田,曹继秀;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黄土磁化率各向异性揭示古风向的初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7 |
郝锦绮,顾芷娟,周建国,郑沙樱;磁铁矿岩的流变与磁化率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8 |
吴汉宁;岩石的磁性组构及其在岩石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学报;1988年01期 |
9 |
WilliamD.MacDonald
,孟小红
,谭承泽;磁化率各向异性在沉积岩学岩浆岩学和结构构造学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3期 |
10 |
谈晓冬,江新华,郭亚滨,方大钧,董士尤;浙东南碰撞造山带的岩石磁组构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6期 |
11 |
徐海军;金振民;欧新功;;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m岩心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12 |
张志强;;衡山岩体西缘韧性剪切带磁性组构研究[J];湖南地质;1989年02期 |
13 |
潘明宝;;大王山岩体南缘糜棱岩带磁性组构[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14 |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张伯友,石满全;广东省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及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1994年19期 |
15 |
吴汉宁,岳乐平;风成沉积物磁组构与中国黄土区第四纪风向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16 |
邓秀芹;刘新社;惠潇;郭正权;黄锦绣;;岩心磁组构分析古水流方向的原理与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7 |
林万智,张德华,任景秋;变形岩石磁性各向异性及其应变相关性的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3期 |
18 |
冯兴祥,周华山,巴志刚,张光业,王磐基,张震宇;“豫灵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年S1期 |
19 |
胡守云,阎桂林;热剩磁偏离古地磁场的校正及其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3期 |
20 |
穆西南;许汉奎;穆道成;钟石兰;徐钦琦;张宏;张银运;;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古生物学报;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