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目前的剪切波分裂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观测上,都建立在单层各向异性层的基础上,即剪切波在传播路径上通过一各向异性层发生一次分裂现象。地震波传播若经过了依次相接的特征不同的两个各向异性区域,其分裂特征将显然不同于单层情况。经过第一层各向异性介质的剪切波分裂成快波S1和慢波 S2,再经过第二层各向异性介质,可能会再次分裂成S11、S12、S21和S22四个波相,S11最先到达接收点, S22最后到达。此即为剪切波的多级次分裂。本文将从理论上作些基本的探讨。
|
|
|
|
1 |
X.Y.Li
,王广福;剪切波分裂的复量分析:实例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2 |
赵博;高原;;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及地震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影响[J];地震;2010年01期 |
3 |
H·Hake;胡春;;倾斜叠加及其对各向异性介质的意义[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87年03期 |
4 |
刘希强;剪切波分裂中的快、慢波识别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
5 |
高原,郑斯华,王培德;海南省东方地区1992年小震群剪切波分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02期 |
6 |
阮爱国,李清河;天祝-古浪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特征(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4期 |
7 |
高原;郑斯华;冯德益;;剪切波的多级分裂——概念的提出与初步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1993年04期 |
8 |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J];中国地震;2004年01期 |
9 |
R.C.Aster;P.M.Shearer;J.Berger;周民都;;加州南部安扎地震台网剪切波偏振的定量测量: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之间的关系[J];世界地震译丛;1994年04期 |
10 |
T.Iidaka;张弘;高武平;;日本西南部后续震相剪切波分裂分析:地壳内部线性构造的探测器[J];世界地震译丛;2005年02期 |
11 |
高原;;利用剪切波分裂研究地壳介质各向异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2 |
高原;S.Crampin;孙进;;剪切波分裂与地震预测[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6期 |
13 |
MariaSachpazi
,束沛镒;穿越爱琴海火山岛弧Milos地热田的剪切波各向异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14 |
刘希强;周蕙兰;郑治真;;壳幔各向异性观测研究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97年06期 |
15 |
王仰华;;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85年01期 |
16 |
;中国科学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合作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10期 |
17 |
廖武林;丁志峰;曾融生;张弘;;喜马拉雅地区S波分裂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
18 |
李清河,张范民,范兵,刘希强;肃南5.7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特征[J];地震;1996年04期 |
19 |
刘希强!中国济南250014,周蕙兰!中国北京100039,李红!中国济南250014,盖殿广!中国济南250014;对常用分裂剪切波识别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和误差定量评估方法的研究[J];中国地震;2000年01期 |
20 |
IainBush
,周怡;巴黎盆地的VSPs:模拟近点状奇异性剪切波场证实薄互层(或岩性)各向异性和裂隙各向异性聚形的实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