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王盛泽高国英  
【摘要】:正本文利用近几年来新疆与苏联交换的最新资料,求得了中苏边境地区及苏联境内与中国边界邻近地区的MS≥5.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同时利用ISC、MOS及中国、新疆台网的资料,系统地处理了新疆地区(包括部分邻近省区)1933—1989年MS≥5.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根据资料的可靠程度及区域分布选择了66次强震(MS≥6)的震源机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文珣,汪进;甘肃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3期
2 林向东;徐平;武敏捷;武安绪;;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J];中国地震;2010年02期
3 郭培兰;广西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1期
4 李瑞莎;崔效锋;刁桂苓;张红艳;;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震学报;2008年06期
5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李瑞莎;;张渤带陆地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的非均匀特征[J];中国地震;2009年03期
6 马淑芹!中国天津300201,栗连弟!中国天津300201,岳秀霞!中国河北066100;天津及邻区1999~2000年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1年03期
7 付虹;王绍晋;龙晓帆;刘丽芳;邬成栋;;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J];地震研究;2009年03期
8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9 朱航,陈天长,刘杰,范军;2001年雅江6.0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4期
10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11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郭心;袁学明;;近年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特征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12 牟雅元;龙思胜;龙德雄;;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J];四川地震;2006年02期
13 楼小挺;刁桂苓;叶国扬;宁杰远;;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中源地震的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5期
14 张辉;刘小凤;赵凌云;;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民乐Ms6.1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演化[J];高原地震;2007年03期
15 闫俊岗;王利兵;孙晴;;晋冀鲁豫相邻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08年04期
16 王婷;白玉;;利用首都圈小震资料求解唐山震区震源机制解[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7 赵知军,刘秀景,任雪梅,谢晓峰;宁夏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18 高国英,王海涛,温和平,魏斌;帕米尔东北侧中强地震前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1年04期
19 封长华,张洪由;2002年3月31日台湾M7.5地震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6期
20 赵小艳;苏有锦;付虹;邬成栋;;欧亚地震带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分区特征[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盛泽;高国英;;新疆及邻近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高国英;韩越鹏;聂晓红;;近期新疆震源机制解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许忠淮;汪素云;南阿甲;;我国地震震源机制解测定现状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兰从欣;邢成起;苗春兰;岳晓媛;;首都圈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应力特征[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魏柏林;陈庞龙;李富光;黄河生;;新丰江水库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张小美;杨立明;张元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纪人;赵志新;;青藏高原中部的张性构造运动[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8 张项;陈棋福;赵里;孙安辉;;基于波形反演的首都圈中小地震震源机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王绍晋;龙晓帆;;永胜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聚类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吕桂芳;;云南禄劝6.1级地震前的地磁变化[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罗艳;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小平;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陈文彬;河西走廊及邻近地区最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及构造成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5 陈化然;断裂相互作用和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6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李亦纲;漳州及其邻区三维构造建模与强地面运动预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8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项;用初动P波波形反演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在首都圈地震震源反演中的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2 林向东;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3 胡幸平;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动力学解释[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年
4 武敏捷;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5 阮祥;川滇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6 张致伟;观测序列谱与震源参数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7 邵翠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9年
8 张辉;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9 赵凌云;平凉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10 陈翰林;龙滩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丹彤;广州虽非地震强区防震不可掉以轻心[N];广州日报;2006年
2 邹震 程宏钧;新疆发现早期哺乳动物化石新属[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李晓明 王克乾 栾军;走出山东,点燃梦想[N];中国黄金报;2008年
4 李晓明 王克乾 栾军;招金:走出山东,点燃梦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陈文新;建章立制 规划发展 市场运作[N];中煤地质报;2008年
6 张维;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速度精度亟待提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7 记者 陈艳华;晋冀鲁豫交界区第三十五次地震联防会议在我市召开[N];长治日报;2007年
8 记者 万明秀 通讯员 孙波;新疆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晓明;羌塘盆地又现液体油苗[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许崇宝 徐波 宋嗣麒;我国煤田岩性地震勘探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