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黄少鹏  汪集旸  
【摘要】:正本文从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热流观测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出发,通过回归分析,对热流q、地壳厚度M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经过1°×1°网格化处理的热流数据对应,按地理分区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作为一个整体,q-M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东经111°以东地区特别是在华北盆地,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其他地区相关性却很微弱。按地壳厚度分组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米宏亮;李洋;侯建盛;;2007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02期
2 郭祥云;陈学忠;;2009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2期
3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5期
4 薛丁;王亮;;中国大陆地震趋势数学建模分析[J];高原地震;2008年02期
5 谢晓峰;崇加军;刘渊源;姚琳;;利用H-Kappa方法反演宁夏地区的地壳厚度[J];地震研究;2010年03期
6 林眉;王洪水;冀东普;郑建常;;莒县—郯城地区地壳厚度的测定[J];华北地震科学;2010年03期
7 石玉燕,颜启,林怀存;沂沭断裂带中部地区地震波速及地壳厚度的测定[J];地震研究;2003年04期
8 许卫卫;郑天愉;;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泊松比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9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常利军;;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6期
10 魏富胜;许忠淮;郭祥云;;中国大陆地震检测能力的新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1 尹继尧;朱元清;宋治平;薛艳;张国民;刘杰;梅世蓉;;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周期及显著性检验[J];地震;2011年01期
12 冯彦;安振昌;孙涵;毛飞;;磁静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外源场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3 M.Regnier;张家茹;;利用转换波研究阿根廷安第斯前陆地壳厚度的变化[J];地震地质译丛;1995年05期
14 郑通彦;李洋;侯建盛;米宏亮;;2008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述评[J];灾害学;2010年02期
15 李廷栋;;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16 贾丽华;崇加军;刘渊源;倪四道;戴瑾;王帅;;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J];地震地质;2010年02期
17 白来旺,范俊喜,侯廷爱;临汾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厚度[J];山西地震;1995年Z1期
18 W.D.Mooney;郑文俊;;大陆地壳(二)[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2期
19 宋先月;宋治平;薛艳;;中国大陆地区20世纪以来“第五活跃期”的判断[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7年05期
20 黄建平;崇加军;倪四道;;利用H-Kappa方法反演中国地区台站下地壳厚度[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少鹏;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与地壳厚度的变化[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王谦身;;攀-西构造带渡口地区地壳构造的综合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3 王谦身;;亚洲大陆地壳厚度分布轮廓及地壳构造特征的一些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4 陈映中;;近震走时表的编制和应用[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5 徐小明;丁志峰;;南北地震带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王谦身;江为为;武传真;焦灵秀;;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区域重力场与地壳构造[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7 王谦身;;海南岛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深部地壳构造[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8 林怀存;李永红;;山东地区地震波衰减特点及其应用[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9 华九如;刘建华;袁学诚;;用ST探讨华南深部地质问题[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10 刘元龙;;重力与固体潮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彦;中国大陆地区的岩石圈磁场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广成;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夫运;波形反演遗传算法与走时反演微分算法及其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解释中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刘明军;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组成与动力学[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黄建平;接收函数及T波在地球界面起伏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陈九辉;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理论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8 宋建立;长白山火山区地壳结构研究及火山活动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9 郭桂红;地震波速度的地质年代意义及其实际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10 张智;川滇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结构面波层析成像[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加;强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6年
2 王峻;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3 马晓静;中国大陆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的亮温背景场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4 胡永钧;中国大陆地球物理场的阶段性变化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5 廖圣柱;欧洲南部及东亚、中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黎广荣;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袁航;藏北高原东昆仑断裂带深部电性结构及大陆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周连庆;川滇地区Lg波Q值横向不均匀性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9 马新欣;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与电离层TEC异常[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孟祥丽;琼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特征[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莉;这次地震就像“在绸布店扯布”[N];科技日报;2008年
2 ;居安思危 防震减灾[N];南通日报;2007年
3 李俊义;我国自主研发地震监测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0年
4 王阳李金生;东方物探井中地震中心2522队首次进入土库曼斯坦市场[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野村综研高级分析师 林继泽;日本地震带给中国“有限机会”[N];通信产业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