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利用地震记录进行S波分裂研究的初步探讨

高原  冯德益  
【摘要】:正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已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得到证实,S波穿过含裂隙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位于北京的白家疃地震台采用三分量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三分量数字地震记录是S 波分裂的观测、分析和研究的重要保证。本文利用白家疃数字地震记录以1989年10月 19日发生的大同-阳高MS6.1级地震前的八次ML3.0级的地震(1988.7.23—1989.10.18)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莲蓉;都业明;赵艳;;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峰值速度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1年12期
2 G.Fertitta;A.D.Stefano;G.Fiscelli;G.C.Giaconia;潘少军;;海底地震监测的低功率高分辨率数据记录仪[J];世界地震译丛;2011年02期
3 李金山;姜秀萍;王修田;;主能量脉冲反褶积[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4 Katherine M Scharer;Glenn P Biasi;Ray J Weldon II;Tom E Fumal;梁凯利;赵菡姿;;圣安德烈斯断层南段大地震发生的准周期性[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5 江辉;慎丹;倪永军;朱晞;杨庆山;;近断层地震地面运动峰值衰减规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尤桃如;罗鉴文;刘学勤;;Unite无线采集系统的特点和技术优势[J];物探装备;2011年03期
7 包乾宗;李庆春;陈文超;高静怀;;联合连续小波变换和脊波变换的面波衰减方法及应用[J];石油物探;2011年04期
8 张美良;朱晓燕;阳和平;李涛;范鲁舟;;广西岩溶洞穴沉积物与地震记录初探[J];华南地震;2011年02期
9 李国发;彭更新;翟桐立;李皓;;基于目标函数的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振斌;唐丽华;;新疆乌恰6.8级地震的场地响应分析[J];地震研究;2011年02期
11 靳玉贞;孟彩菊;赵春华;杨世英;;太原基准地震台和东山地震台地脉动信号分析研究[J];山西地震;2011年02期
12 童琼;童迎世;童敏;;论永顺M_L3.2级地震与高家坝水库的关系[J];华南地震;2011年02期
13 廖建平;王华忠;刘和秀;杨天春;王齐仁;刘新华;马在田;;精确的频率空间域黏声波有限差分数值模拟[J];物探与化探;2011年04期
14 杨燕;楼梦麟;;汶川地震中远场深覆盖土层动力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5 申彦利;杨庆山;;近场脉冲型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预测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7期
16 苏莉华;魏玉霞;;河南省非天然地震的波形特征及识别方法[J];高原地震;2011年02期
17 李启成;张敬民;;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地区地震动场模拟[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8 董瑞霞;韩剑发;张艳萍;于红枫;焦伟伟;吉云刚;于文霞;;塔中北坡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3期
19 冯彦;安振昌;孙涵;毛飞;;磁静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外源场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20 曹务祥;孙哲;刘丽丽;;高保真可控震源采集能量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冯德益;;利用地震记录进行S波分裂研究的初步探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2 汪玲玲;高静怀;;基于非平稳地震记录模型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家琦;陈桂强;;分形几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初探[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姚陈;张建中;蔡明刚;;三分量反射记录上的浅层混响波[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雷军;李学政;姚陈;胡毓良;;三分量地震矢量波场的分离与重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白天成;冯太林;杨贵祥;何曙光;;盐城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冯太林;张学工;李衍达;;三分量处理系统MULTIWAVE的研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陈赟;张中杰;孙春岩;牛滨华;;复数域偏振分析法及其在三分量地震资料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彭真明;刘克文;唐其森;;地震记录中的非线性特征分析[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吴国富;范森葵;;磁三分量测井技术在锡多金属矿床中的应用实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楠;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姜维财;地震记录评价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轩义华;倾斜横向各向同性介质(TTI)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唐东林;三分量光弹波导光电集成加速度地震检波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李忠;三分量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林学龙;高分辨率低功耗浅层地震勘探仪器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大学;2008年
7 李亚峻;地震勘探子波估计、面波消减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邓小英;Ricker子波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机及其在地震勘探资料去噪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李劲松;准噶尔盆地腹部层序约束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斌;MOEMS三分量加速度地震检波装置中的多变量系统解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长清;海拉尔盆地贝尔坳陷贝39井地区三分量采集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3 夏常亮;OBS地震数据关键处理环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朱卫星;微地震信号的震相分离[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吴志成;小波变换在地震记录沉积旋回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左国平;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对比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何伟光;三分量感应测井仪的通讯与控制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严志刚;三分量全光纤加速度地震检波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研制[D];天津大学;2003年
9 吴树奎;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赵娜;三分量感应测井发射与处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晔;赛汗塔拉三分量三维地震勘探成果填补国内两项技术空白[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晨澜;三分量地震勘探有独特优势[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王玮 侯大志;海军研制成功强磁场三分量测量记录仪[N];解放军报;2010年
4 谭晔;多波勘探再解地质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5年
5 关忠义;东方物探第一个国际项目数字三分量地震采集四维一期项目完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记者 张云普通讯员 全攀峰 李文东;大庆油田首次三分量三维地震采集工程通过验收[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黄观平;地震群测群防网络覆盖全市[N];东莞日报;2008年
8 何凯涛;高温超导磁测新技术:提高勘探深度50%以上[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张一鸣;地震类房屋保险缺失现象再调查[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10 李金生;沙特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