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大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的亚慢性毒性及其体内分布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SD大鼠经口灌胃纳米二氧化钛3个月,恢复期1个月的亚慢性毒性,提供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情况并考察了染毒末纳米二氧化钛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0. 5%羧甲基纤维素钠)、纳米二氧化钛组和微米二氧化钛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以1000 mg/kg的剂量经口灌胃纳米和微米二氧化钛进行限度试验,染毒时间为3个月,每天1次,每周6天,染毒结束后恢复1个月。试验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征状、体重、摄食量变化及解剖后进行临床病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析了肝、脾、肾、肠、脑和血液中二氧化钛的含量。结果大鼠经口灌胃纳米和微米二氧化钛后均无异常毒性反应,未出现动物死亡;在整个染毒及恢复期间动物体重、摄食量正常,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部分血液学、凝血和血清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差异,但除纳米二氧化钛组染毒末雌性动物BUN外,基本在本实验室正常范围内波动,组织病理学(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检查未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二氧化钛含量分析表明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通过胃肠道吸收而分布在体内,尤以肠、肝脏中分布最多,但微米二氧化钛未见明显体内分布。结论SD大鼠经口灌胃纳米及微米二氧化钛3个月,恢复期1个月,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但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通过胃肠道吸收而分布在体内,尤以肠、肝脏中最多。
|
|
|
|
1 |
娄金萍,洪长福,陈钓强,吴南翔;喹硫磷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2 |
刘永霞;李岩;李茂进;戈扬;;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
3 |
阎希青;戈扬;张树来;;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大鼠亚慢性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7年05期 |
4 |
李厚勇;王蕊;张振铃;徐明;欧阳华;;紫茎泽兰草粉的家兔90天亚慢性毒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
5 |
曲波;李雪飞;王帆;李庆辉;;硫酸铟亚慢性毒性的实验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年01期 |
6 |
陈新霞;顾呈华;徐军;石根勇;;单宁酶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
7 |
李羡筠;陈晓琴;葛宪民;梁少华;郑艳艳;陈作兴;;三氯异氰尿酸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8 |
仇玉兰;宋秋坤;王慧;刘凤琴;贺连平;张永雷;梁艳芳;;纳米碳酸钙对大鼠亚慢性肺毒性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4期 |
9 |
邱忠礼;孙娜;王静;周催;车会莲;;转基因棉籽亚慢性毒性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2期 |
10 |
冯养正,张慧敏,鲁明华,于佑民;硝化甘油毒性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1年04期 |
11 |
张洪霞,钟才高,安飞云,曾明,高泽宣,刘新民;浏阳霉素亚慢性毒性与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2期 |
12 |
刘英华;张静姝;邸金茹;何宁;姜淑青;商博东;;三聚氰胺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5期 |
13 |
顾刘金,朱丽秋,陈琼姜,杨校华,陈秀凤,吴立仁;亚慢性毒性研究中基准剂量法的应用[J];毒理学杂志;2005年S1期 |
14 |
胡滨;陈一资;;亚硒酸钠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1年15期 |
15 |
王心如,徐锡坤,邱清;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和代谢试验[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1996年02期 |
16 |
朱光华,池继梅,马争,王致,唐小江;国产高效氯氰菊酯原药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4年05期 |
17 |
王晓军;王静;姜文玲;杨友润;刘英华;;单甲脒盐酸盐原药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
18 |
甄少波;李兴民;解辉;张阔;康爱君;刘毅;;一氧化碳气调包装肉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毒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
19 |
李厚勇;颜冬英;徐明;陶玉珍;王蕊;;溴虫腈亚慢性毒性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
20 |
梁少华;陈晓琴;潘瑞辉;李羡筠;陈作兴;;杀虫单原药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