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韧性视角下湖北省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区域韧性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它强调区域在受到冲击时,能够有效应对、保持自身活力的能力。本文以湖北省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智能体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从生态、经济、社会、工程四个领域构建了"评估-机制-策略"的区域韧性研究体系。研究系统分析了湖北省韧性发展的整体特征与内部差异,着力理清了影响湖北省韧性提升的主控领域和关键要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动力机制分析提出分类发展策略与重点项目指引,以期为湖北省政策与规划制定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水平演化上,2006-2017年间湖北省综合韧性水平波动上升,分领域韧性水平层级分化,社会韧性持续滞后,生态韧性稳步上升;(2)空间格局上,湖北省形成"两区两带"的布局特征。"两区"是依托武汉和宜昌形成的鄂东片区与鄂西片区,鄂东片区韧性水平总体领先,鄂西片区韧性发展更为均衡。"两带"指以长江和汉江为支撑的长江保护与发展带和汉江生态保护带,"两带"韧性水平同步发展,长江保护与发展带生态韧性相对滞后。(3)各片区韧性发展短板各异。影响鄂东、鄂西片区、长江保护与发展带、汉江生态保护带韧性提升的关键要素分别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素养、人工设施生态调节能力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4)基于此,鄂东片区应注重托底社会保障、增大就业创业支持、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社会稳定性;鄂西片区应通过相应资金保障和战略引导加强居民素养,降低社会敏感性;长江保护与发展带应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汉江生态保护带应着力加强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湖北省工程韧性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