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刍议

刘峰贵  马玉玲  魏本勇  侯光良  张镱锂  周强  张海峰  
【摘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陆路交通的密度、长度和搭乘陆路交通工具的物资和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增加,交通客流和物流的增多也使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本文通过国内外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简要回顾,通过数据统计和GIS对我国陆路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的密度和过去死亡人口和自然灾害损失的模数进行叠合分析,认为在自然灾害频次和灾种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陆路交通干线极端灾害事件日益增多,中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因子在地域分布上中、东部高,西北部低。我国目前众多的极端灾害事件对交通干线的影响,是因为对交通干线的风险因子识别研究不足,应该从节点城市、干线路段和区域交通网络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的风险展开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姚耀;;当天灾难以避免时[J];粘接;2011年05期
2 ;上半年自然灾害情况[J];中国减灾;2011年17期
3 张庆阳;;日本三大劫难的警示[J];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1年08期
4 陈向阳;;全球天灾频发的战略影响[J];瞭望;2010年17期
5 李萍;范存力;王锡伟;;自然灾害的价值追问[J];求实;2011年06期
6 张颖华;;清代自然灾害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求索;2011年06期
7 徐鹏杰;邓磊;;遥感技术在减灾救灾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4期
8 马黎;;加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应对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6期
9 ;全国灾情月报(2011年6月)[J];中国减灾;2011年17期
10 唐黎标;;如何救灾各国先进经验谈[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1年03期
11 吕美琛;刘建昌;;防范自然灾害事件向社会安全事件演变之初探(一)[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12 李孝弟;何云龙;谢桂先;;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3 吕学军;;黄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4 王静静;刘敏;权瑞松;牛海燕;陆敏;;上海市各区县自然灾害脆弱性评价[J];人民长江;2011年17期
15 本刊编辑部;;当危机来临……[J];中国减灾;2011年17期
16 任育锋;;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17 马存利;;论特大自然灾害与政府的环境应急责任[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5期
18 吕美琛;刘建昌;;防范自然灾害事件向社会安全事件演变之初探(二)[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19 汪志国;谈家胜;;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自然灾害史研究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0 华金秋;;美国的自然灾害重建经验及借鉴[J];中国审计;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峰贵;马玉玲;魏本勇;侯光良;张镱锂;周强;张海峰;;中国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刍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肖国德;王鑫;孙彪;;自然灾害中的配电网电源支援研究[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能;;气象信息应用于广西财产保险经营中的初步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张国培;庄天慧;张海霞;;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影响实证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9 钟华荪;;灾害护理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参加日本灾害护理学术会议的启示[A];河南省护理学会产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7年
10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珊;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贾铁飞;近千年以来巢湖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7 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加海;装配式钢闸板组合防洪墙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震;当代中国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动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赵艳萍;民国时期的蝗灾与社会应对[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斯琴;自然灾害中的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及社会变迁(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春雨;东汉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梅;自然灾害行政救助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国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法制建设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8 杨菊红;森林保险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敬理;西南成品油管道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黎明;我市今年自然灾害偏重[N];巴中日报;2005年
2 王乃彬;用什么来管理自然灾害[N];法制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胡亚;构筑防御自然灾害的坚实屏障[N];中国气象报;2009年
4 乐民;乐山市 建立基层自然灾害信息员制度[N];中国社会报;2009年
5 记者 关媛媛;我市成立自然灾害应急科技保障基地[N];重庆日报;2009年
6 记者 赫文芳;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N];大同日报;2009年
7 记者 张义成;切实做好汛期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作[N];南充日报;2009年
8 李仁华;肥东县多措并举创新自然灾害应急机制[N];中国社会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卢芳;上半年全国两亿两千万人次遭受自然灾害[N];中国社会报;2009年
10 李利 方永玲;合肥1825名自然灾害信息员投入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