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蔡学湛  
【摘要】:本文根据夏季东亚季风区内季风环流异常所反映行星尺度扰动的强弱,来定义东亚大气遥相关指数IEA。分析表明,它能较清楚地反映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位置与东亚季风系统各支季风气流的变化。并揭示当IEA偏强(弱)时,东亚季风系统内的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强(减弱),副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减弱(加强),而中高纬度季风环流又出现异常加强(减弱),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还表明,IEA异常前期,具有明显ENSO循环位相特征,冬季热带太平洋SST、OLR异常,以及对流层高层风异常,可以作为前期征兆信号。该指数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密切相关,并清楚地反映出东亚季风系统内热带季风环流与副热带季风环流及其各支季风气流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为该指数在气候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舸;赵平;周秀骥;;2650年东亚-北印度洋热力差异与东亚夏季风变化[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9期
2 宋燕;张菁;李智才;赵平;;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年代际变化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3 周浩;程炳岩;罗孳孳;;重庆春播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气象;2011年09期
4 许晨曦;郝青振;杨石岭;赵淑君;周鑫;葛俊逸;肖国桥;;黄土高原东南部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季风变化[J];地质力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钱维宏;朱亚芬;汤帅奇;;重建千年东亚夏季风干湿分布型指数[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6 周天军;李博;满文敏;张丽霞;张洁;;过去千年3个特征期气候的FGOALS耦合模式模拟[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7 王澄海;崔洋;;东亚夏季风建立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8 刘禹;王财勇;郝文俊;宋慧明;蔡秋芳;田华;孙铂;LINDERHOLM Hans W.;;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过去238年来内蒙古喀喇沁年降水量[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9 岳阳;管兆勇;谌伟;;夏季105~125°E垂直经圈环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朱正杰;陈敬安;任世聪;;青海湖地区温度和降雨量的一致变化——来自介形虫壳体Li/Ca比值和氧同位素的证据[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1年04期
11 刘娜;李忠贤;;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年02期
12 张博;朱业;赵滨;何金海;;亚洲和南半球大气热源(汇)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13 黄荣辉;陈际龙;刘永;;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水汽输送的关系[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14 汪靖;吕江津;;天津地区雨季降水异常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J];气象;2011年08期
15 郭渠;罗伟华;程炳岩;孙卫国;邓爱娟;;三峡库区暴雨时空特征及其与洪涝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学湛;;东亚夏季风异常大气环流遥相关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志伟;Bin Wang;李建平;;基于ENSO和NAO的东亚夏季风季节预测经验模式[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屈侠;黄刚;;IPCC AR4模式中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暖池对流及江淮降水的年际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孙照渤;曾刚;邓伟涛;刘向文;;1970年代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过程研究[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5 金琼;杨修群;孙旭光;;潜热反馈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可能影响[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陶诗言;张小玲;;东亚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季节变化的关系[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赵亮;邹力;;与ENSO有关和无关的年份江、淮旱涝可能成因探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黄安宁;张耀存;;海温季节和年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9 李维京;于星;张培群;;东亚夏季风季节变化及其与中国雨带季节变化的关系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张韧;洪梅;余丹丹;;东亚夏季风动力和热力因子影响副高活动的综合模糊优化聚类[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天贵;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李茜;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高辉;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张瑞虎;长江口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和东亚夏季风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左志燕;我国东部土壤湿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韩晋平;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林中达;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曾刚;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吕心艳;大气季节内振荡对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佳;东亚夏季风与中高纬大气环流和外强迫异常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郑旭程;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春季海陆热力关键区的年代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张晨;青藏高原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王宝鉴;东亚夏季风异常与西北地区干旱关系分析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5 李秀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率与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王晓波;异常东亚冬季风对中国近海海—气通量及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邓伟涛;夏季北极涛动(AO)、东亚夏季风与中国东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8 房莲;用一维非线性气候理论模式研究东亚夏季风年代际突变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富元海;中国夏季风边缘位置的变动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乐益龙;中国春季土壤湿度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曾涛 黄雪松;首届全国气候应用与服务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王秀元;淮河为何多水灾[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气候研究成绩斐然[N];科技日报;2000年
4 周毅 李自强;全球关注:厄尔尼诺[N];解放军报;2002年
5 陈磊 张雁;LAPS试验进入加强观测期[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采访人:本报记者 王素琴 高琳;解析华北三次干旱化跃变[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丁一汇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区温度和降水分布的年代际变率[N];中国气象报;2003年
8 赵艳霞;青岛海地所基础研究能力提升[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记者赖敏 苏玉君;气候预测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实习记者 何孟洁 孙楠 安佳;我国夏季降水变化呈两大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