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民族多样性的地理格局
【摘要】:民族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民族多样性的地理分布为理解民族的起源与分化,解释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分布与变迁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空间证据。基于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县域水平的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及民族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仍主要分布于东北环绕至西南的高原山地区域,但少数民族多样性在大、中城市区达到高值,符合"大散居、小聚居"的总体格局特征;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形成空间替代优势分割的局面,与基于人口民族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相吻合。中华民族聚居区"六大板块、三条走廊"的格局得到不同程度印证。其中,北方板块之间界线明确;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构成的地理格局十分破碎,并主要表现出南北方向的交叉、渗透;南方少数民族组合区形成东、中、西并列格局,彼此之间表现了很明显的过渡性,但南岭民族走廊不显著;青海东北至甘南一带是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组群之间的交汇点,反映了多个方向上的过渡;台湾少数民族构成与分布具有显著的岛屿特征,而海南岛与大陆联系密切。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归纳为"九区一廊道"的格局。本研究表明,民族的起源、分化、迁徙和相互作用是一种时空过程,空间分析可以提供特定时期民族状况和民族关系的整体特征,与历史研究相互补充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