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将成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江苏沿海地区滩涂约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是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一方面地区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用地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大量湿地资源被围垦开发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将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本文结合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特征,从土地生态持续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主要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主要选择植被(主要现则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指标,生物多样性与植被、湿地和自然保护区重叠,再次不再考虑;生态易损性主要选择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PH值、风暴潮(台风)爆发频率、地震潜在级数、人口密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单位面积耕地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等指标;经济社会评价中选择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比重、人均收入水平、交通优势度、恩格尔系数、受教育水平。通过ArcGIS9.2的缓冲区处理、栅格分析、数据统计、叠加功能等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生态补偿功能进行分区评价。考虑到不同类型土地功能区在多层次、多样性要素交流中,逐步形成功能分工、优势互补、战略支撑、协调发展的多冲逻辑联系。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属于土地利用开发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偏向保护型。在区域发展中保护型为开发型提供生产要素支持和生态屏障保护,开发型为保护型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将江苏沿海地区分为重点开发型生态补偿区、优化开发型生态补偿区、一般保护型生态补偿区、重点保护型生态补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