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滨岸潮滩营养盐N的地球化学循环
【摘要】:以高强度作用下的城市化河口——长江河口滨岸潮滩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地球化学的角度,对滨岸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N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界面交换过程进行了研究。长江口潮滩N赋存形态和累积特征表明,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NH_4~+-N的时空分布与沉积物氧化还原状况有关,与TN呈显著正相关;TN与OM在含量水平和地域分异上具有高度同步性,并与粘土含量呈良好线性正相关,局部排污、地表径流输入以及植物生长均会影响沉积物中TN的累积与分布。沉积物孔隙水中NH_4~+-N和NO_3~--N+NO_2~--N的时空分布受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Eh、可交换态氮以及上覆水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柱样沉积物中溶解态氮与可交换态氮中NH_4~+-N为主要部分,剖面变化比较复杂,NO_x~--N随深度的增加含量迅速减少,反映有机质降解反应主要是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进行;通过对典型剖面中孔隙水NH_4~+-N的早期成岩模式的研究,发现其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受有机质的分解和粘土矿物的吸附反应所控制,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利用Fick's第一定律,在综合考虑温度效应和沉积物颗粒弯曲效应的基础上,对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营养盐氮的扩散通量进行了更为精确的估算。结果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中NH_4~+-N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是上覆水中NO_x~--N的重要蓄积库(汇);沉积物孔隙水中NH_4~+-N的浓度是控制界面NH_4~+-N扩散通量的主要因素,上覆水和孔隙水之间NO_x~--N的浓度梯度差是控制其界面扩散时空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
|
|
|
1 |
W.Stumm
,J.J.Morgan
,J.L.Shnoor
,张荣幸;酸雨——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受干扰的结果[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5年01期 |
2 |
洪斌;;微生物对砷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暨地下水砷污染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
3 |
刘怀全,陈利顶;遥感图象和环境资料用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生态类型划分[J];环境科学学报;1991年02期 |
4 |
张新申;蒋小萍;俞凌云;;营养盐自动分析仪标准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
5 |
郑又雄;张泰山;;鱼池中营养盐与卵形隐藻数量消长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1987年02期 |
6 |
许清辉,郭廷宗,林峰,王伟强,卢美鸾;闽江口无机氮营养盐的行为及入海通量[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
7 |
孙耀,崔毅,杨琴芳,李健,李锋;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扩散通量及其在养殖季节的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1997年01期 |
8 |
米铁柱,于志刚,姚庆祯,张经;春季莱州湾南部溶解态营养盐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
9 |
张国森,陈洪涛,张经,刘素美;长江口地区大气湿沉降中营养盐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10 |
钟佩欢;营养盐限制型生物膜预处理——一种改进活性污泥法水处理的有效途径[J];国际造纸;2004年01期 |
11 |
江伟武;河口水质氨氮的自动监测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4年03期 |
12 |
徐继荣,王友绍,王清吉,何磊;AAⅡ流动分析仪与色谱工作站联机测定海水中营养盐[J];海洋通报;2004年06期 |
13 |
王修林,张莹莹,杨茹君,战玉杰;不同浓度的营养盐(NO_3-N,PO_4-P)条件下Pb(Ⅱ)对2种海洋赤潮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4 |
李淑媛,苗丰民,张永华,王权明,王琦;大连长兴岛及毗邻海域环境质量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
15 |
陈碧娥;王丽娜;;营养盐对湄洲湾海洋细菌生长及降解石油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16 |
贺心然;陈斌林;展卫红;;连云港港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分析[J];污染防治技术;2005年01期 |
17 |
刘启贞;李九发;李为华;李道季;付桂;;长江口南槽水域营养盐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01期 |
18 |
张春雷;石晓勇;韩秀荣;陆茸;王修林;;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种生长影响的船基围隔实验[J];海洋水产研究;2006年04期 |
19 |
朱爱美;叶思源;卢文喜;;鳌山湾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的含量及其分布[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
20 |
雷坤;郑丙辉;孟伟;秦延文;苏一兵;;大辽河口N、P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环境科学;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