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
【摘要】:基于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西安市80年代以来的人口分布变动分别从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各功能区段以及人口迁移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进一步将分析单元缩小到街道(乡、镇),进而更清楚地分析了人口变动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西安市便已形成“中心区人口减少、内圈和中圈人口快速增长、外圈人口低速增长”的区域差异格局,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郊区化阶段;90年代这种基本格局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人口增减的强度,即中心区人口降的更多,内圈和中圈人口增加的更快,外圈人口增长变缓。伴随着西安城市的发展,可以预见,市中心区的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人口负增长的幅度将进一步增大,人口减少的区域也将进一步扩展,西安郊区化的进程随之进一步加快。因而,作者利用不同年份西安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数据,根据人口分布的曲线特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拟合、比较,发现西安市的人口分布服从Newling模型——二次指数式模型,通过人口分布Newling模型的回归拟合,尝试性预测了西安市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另外,由于二环线周围是1982年以来西安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地域,为了更确切的分析该区域的人口分布趋势,将人口变化显著的西安市中心城区划分为十大区段进行趋势处移预测。结果显示:近20年来,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不断降低,截止2000年还未形成人口分布的相对低谷;市中心区原有的人口分布高峰有向外推移之趋势,到2010年将在西安城墙与二环线之间的内圈形成人口分布高峰;通过各功能区段的人口分布趋势预测发现,在西安二三环线之间还将出现人口分布的次高峰,主要位于西安市的城南文教区、城西南高新区和城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后文章还探讨了西安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区危旧房拆迁改造、城市总体规划的更替、城市交通通讯系统的完善等均是影响西安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