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旅游开发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正 1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旅游热的兴起,旅游业在许多地方受到了重视,人们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热情大大提高。丹霞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全国25个省区已发现的丹霞地貌有577处。由于丹霞地貌地区地形奇特、风景优美,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孕育和沉淀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使丹霞地貌成为一种重要的构成风景名山的地貌类型。目前在我国现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完全是丹霞地貌或部分是丹霞地貌的共有22处,占全国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18.5%。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探讨影响其旅游开发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
|
1 |
曾懿;;浅议雪峰山旅游区的旅游开发[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8期 |
2 |
姜勇彪;郭福生;熊国宝;江民显;吴敏;;江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色及开发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
3 |
;第三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新宁召开[J];经济地理;1994年04期 |
4 |
赵洪容;祝伟慧;;中国丹霞 晕染地球的一抹红[J];风景名胜;2009年07期 |
5 |
彭华;张莉;;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
6 |
肖自心,汤国雄,邹文发;良山丹霞地貌风景区的地质简况及其旅游开发价值[J];湖南地质;1996年01期 |
7 |
高一平;;关注中国丹霞地貌保护[J];浙江林业;2010年05期 |
8 |
曾懿;;郴州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4期 |
9 |
明庆忠,刘丽娜,李春茂,王嘉学;丹霞地貌、土林地貌与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0 |
范保宁;崀山旅游开发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1 |
齐德利,陈致均;甘肃省丹霞地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
12 |
曾令锋;广西丹霞地貌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13 |
杨载田;《楚游日记》与湘南丹霞地貌风景名胜资源——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J];福建地理;2002年01期 |
14 |
张吉慧;湖南怀化市丹霞地貌景观及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15 |
黄可光;;兰州安宁堡宫殿式类丹霞地貌浅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6 |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
17 |
吴胜明;;丹霞地貌与丹霞文化[J];百科知识;2007年16期 |
18 |
杨洪,罗秋君,向卫俊;资源—新宁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探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9 |
杨载田,钟顺清;闽粤赣边客家文化与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20 |
高善坤,竺国强,董传万,余仲辉;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演化——以浙江新昌丹霞地貌为例[J];热带地理;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