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浅水湖泊碳含量的比较研究
【摘要】:正 全球变化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碳循环研究的重视,但对湖泊中碳含量的研究极少,国内更是没有大规模进行过此类研究。本文首次对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浅水湖泊碳含量进行了研究,并对湖泊中碳与湖泊富营养化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所研究的18个湖泊溶解性无机碳(DIC)范围是2.85-40.54mg/L,平均值18.28mg/L;颗粒有机碳(POC)范围是0.30-10.59mg/L,平均值1.78mg/L;溶解性有机碳(DOC)范围是4.21-8.07mg/L,平均值6.19mg/L;总有机碳(TOC)范围是4.51-17.59mg/L,平均值11.93mg/L。DIC在超富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湖泊中含量平均为39.28mg/L和29.52mg/L,大于中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
|
|
|
|
1 |
董志龙;王宝山;;浅水湖泊中沉水植物修复探讨[J];甘肃科技;2009年04期 |
2 |
刘瑞秋,张水元;长江中下游地区若干湖泊水质的多元分析与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00年05期 |
3 |
朱广伟,秦伯强,高光,张路,范成新;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与水相磷的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
4 |
于军亭;张帅;张志斌;王立鹏;魏垒垒;谭晓波;;环境因子对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释放的影响[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5 |
刘玉超;于谨磊;陈亮;刘正文;;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6 |
张学杨;张志斌;李梅;于军亭;邱靖国;张建;;影响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主要因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
7 |
骆东玲;;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与应对策略——以阳澄湖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03期 |
8 |
金腊华,林波;浅水湖泊群水质模型的近似解析解法[J];中国环境科学;1995年01期 |
9 |
张运林,秦伯强,朱广伟,张路,罗潋葱,吴生才,王文敏;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紫外辐射的衰减[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
10 |
邬红娟,崔博,吕晋,张绍浩;武汉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0期 |
11 |
谢平;;浅水湖泊内源磷负荷季节变化的生物驱动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5年S2期 |
12 |
步青云;金相灿;王圣瑞;;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潜在可交换性磷研究[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
13 |
王娟;王圣瑞;金相灿;朱书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
14 |
秦伯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年03期 |
15 |
张蓉;杨龙元;谷孝鸿;崔广柏;;东太湖典型湖区水环境特征时空变化分析[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
16 |
华祖林;顾莉;刘晓东;;调水对改善浅水型湖泊水体的置换率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9年01期 |
17 |
龚春生;姚琪;赵棣华;吴云海;丰茂武;;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
18 |
年跃刚;聂志丹;陈军;;太湖五里湖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利;2006年17期 |
19 |
陈芳;夏卓英;宋春雷;李建秋;周易勇;;湖北省若干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机质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4期 |
20 |
朱婕;路成刚;武周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控制方法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