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组咸水层与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热利用与碳封存意义
【摘要】:地热能作为环境友好型的清洁能源,其开采利用对于节能减排意义重大。新近系馆陶组咸水层是目前天津地区地热开采的主要目的层,为了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地热尾水回灌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天津地区砂岩热储层回灌率低的问题,结合水-岩-CO_2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集地热和CO_2地质封存于一体的CO_2-EATER模式,即CO_2-Enhanced AquiferThermal EnergyRecovery,它是以CO_2作为化学激活剂,将其注入到砂岩储层中,通过与储层的碳酸盐矿物反应而提高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达到提高储层回灌率和地热能开采效率的目的,在此过程中,CO_2消耗于储层中,实现减排。这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中低温砂岩地热储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减缓气候变化均有意义。
|
|
|
|
1 |
王中文,苑雪阁,白光勇;济阳坳陷馆陶期水系及沉积环境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2 |
束青林;;孤岛油田馆1+2砂层组湖相沉积的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2期 |
3 |
孙国栋;李宇志;刘克奇;徐兵;;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J];特种油气藏;2006年02期 |
4 |
陈蓉;李勇;丘东洲;肖敦清;武战国;张连雪;孙晓霞;赵瞻;高玄;;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辫状河相高分辨率层序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3期 |
5 |
梁昌国;林承焰;曹敬涛;杨静;陈洪;;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相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2期 |
6 |
任怀强;;惠民凹陷曲堤油田馆三段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2期 |
7 |
曹玉祥;;冀东油田玄武岩现场鉴定方法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6期 |
8 |
沈俊超,王学工,贾兰凤,公利华;冀中坳陷-黄骅坳陷馆陶组热储发育差异性及成井条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3期 |
9 |
邢凤存,刘连启,刘成鑫,孙波,王昌勇,高振中;太平油田馆陶组下段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6期 |
10 |
杨晓敏;鲜本忠;束青林;朱之锦;孙立东;魏新辉;;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年06期 |
11 |
王蛟;;山东孤岛油田馆陶组沉积晚期浅水振荡湖泊沉积[J];沉积学报;2007年01期 |
12 |
王蛟;;山东沾化凹陷孤岛油田馆上段浅水湖泊沉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3期 |
13 |
解秋红;戴俊生;马晓鸣;;济阳坳陷馆陶组沉积期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4期 |
14 |
刘澍;;南堡凹陷高柳构造带馆陶组辫状河沉积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0期 |
15 |
张月楼;;红柳斜坡带馆陶组岩性油藏勘探技术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3期 |
16 |
田美荣;;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2期 |
17 |
王蛟;束青林;;孤岛油田西南缘馆下段断层封闭性与油气成藏[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8 |
朱家俊,王永诗,石砥石,王学军;胜利油田沾车地区馆陶组地层速度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9 |
郭建华,朱美衡,杨申谷,刘辰生;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20 |
朱美衡,郭建华,刘辰生;曙一区馆陶组沉积特征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