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李德威  
【摘要】:正青藏高原是创立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也是建立现代成矿理论的理想基地。由此凝练出来的地学前沿关键科学问题有:青藏高原内部多条不同时代的缝合带中哪一条代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为什么板块碰撞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存在明显的时差?为什么压应力集中的碰撞带(如金沙江、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负地貌?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2 杨立强;邓军;陈赟;;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5期
3 刘宝珺;余光明;陈成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日喀则群的蛇绿岩质海底扇及其板块构造意义[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3年02期
4 石艳玲;李德威;刘德民;;雅鲁藏布江水系反转问题的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5 赵文津,K.D.Nelson,徐中信,L.D.Brown,J.T.Kuo,R.Meissner,熊嘉育,INDEPTH项目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陆内俯冲构造与部分熔融层特征──INDEPTH项目结果的初步综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3期
6 张万平;袁四化;刘伟;;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2011年01期
7 曹军;李德威;肖灯意;郭建慈;次邛;;冈底斯朱诺地区中新世板内热隆伸展成矿[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8 罗文行;李德威;汪校锋;;青藏高原板内地震震源深度分布规律及其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9 王亚东;方小敏;张涛;迟云平;刘栋梁;;平衡剖面反映的柴西新生代变形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曹圣华;李德威;余忠珍;徐祖丰;唐峰林;;西藏冈底斯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1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壳正断层地震活动的一种可能解释[J];地震学报;1995年02期
12 李德威;;大陆下地壳流动:渠流还是层流?[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13 ;团结拼搏 攀登世界地球科学高峰──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深部结构和构造的研究[J];中国科技奖励;2001年02期
14 李德威;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5 杨晓松,马瑾,金振民,高山,马胜利;花岗岩部分熔融及其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壳速度结构的约束[J];地质学报;2003年01期
16 ;“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计划项目新成果、新进展[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Z1期
17 丁林;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古新世深水沉积和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对前陆盆地演化的制约[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1期
18 李德威;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板内造山与动力成矿[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19 高延林;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板块构造标志与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4期
20 滕红渊,孙友华;有关下地壳研究的若干进展[J];中国地质;199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威;;青藏高原板内层流造山及其热隆伸展成矿[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张东宁;许忠淮;;青藏高原南部正断层地震活动的一种可能解释[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李德威;;青藏高原南部碰撞成矿与板内成矿[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德威;;青藏高原南部碰撞成矿与板内成矿的动力学背景[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中国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Ⅱ)[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6 高锐;朱铉;李秋生;王海燕;张季生;酆少英;李朋武;卢占武;刘金凯;李文辉;;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扩展之深部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赵文津;徐中信;熊嘉育;;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陆内俯冲构造INDEPTH-Ⅱ初步结果[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赵文津;;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INDEPTH)[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赵文津;黄立言;熊嘉育;;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的进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10 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问题[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全忠;中国东部早白垩世基性岩Pb-Sr-Nd同位素特征:下地壳对其地幔源区的贡献[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刘明军;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组成与动力学[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肖骑彬;大别—苏鲁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4 王海燕;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5 白志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层析成像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6 马宏生;川滇地区强震孕育的深部动力环境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李振清;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的现代热水活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2年
8 胡宝群;信阳深源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岩石圈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
9 王有学;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造山带广角地震测深地壳结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10 汪兴旺;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舒诚;基于GPS的青藏高原南部地壳运动的正反演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2 董锋;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和镁铁质岩浆岩的Pb同位素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何大芳;青藏高原南部晚侏罗世沉积古地理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4 成一;中国东部深源包体中的Au、Mo、含量及其意义[D];西北大学;2007年
5 魏华玲;3.5Ma来赤道东经90°海岭远洋记录与重大环境事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王德朝;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D];北京大学;2008年
7 杨宏伟;典型地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何为;东天山地区风化矿物黄钾铁矾的K-Ar年代学研究及其环境意义探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9 于文修;安徽月山岩体成因及其与成矿关系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罗文行;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壳物性结构的关系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朋;三项地调成果锁定青藏高原[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全晓书;雅鲁藏布江峡谷成因获新认识[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全晓书;喜马拉雅山已达最大高度[N];西部时报;2006年
4 全晓书;雅鲁藏布江中游峡谷成因破解[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林英;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李晓明;青藏地壳结构似“三明治”[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7 ;青藏高原并非短期内“长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记者 赵凡;2700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升到了4000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欣华;地质学家首次证实青藏高原隆升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N];中国矿业报;2003年
10 曹菲 本报记者 于莘明;大陆找矿,敢问“路”在何方?[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