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东海壳-幔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

韩波  张训华  裴建新  
【摘要】: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个重要的密度界面,东海莫霍面的展布特征, 对于研究东海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重力数据反演莫霍面埋深,结合前人的莫霍面埋深结果,分析东海的壳-幔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从莫霍面埋深图可见东海莫霍面起伏变化很大,深度在12~34 km之间变化,东海地壳厚度为6~34km,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莫霍面呈现两凹两凸形态,认为东海地壳自西而东从陆壳-过渡壳-洋壳逐渐过渡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大鹏;胡刚;刘健;张宪军;;东海陆架区潮流沙脊的沉积动力学[J];海洋地质动态;2008年06期
2 浦泳修;1997年北方酷暑、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东海陆架的温盐度分布[J];东海海洋;2002年03期
3 李超,蓝东兆,方琦;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台湾海峡;2002年03期
4 刘振夏,BerneS,LATALANTE科学考察组;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年01期
5 杜文博;叶银灿;庄振业;;东海Zk23孔的古沙脊沉积环境(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02期
6 王舒畋;李斌;;东海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4期
7 李双林;东海陆架HY126EA1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3期
8 于洪军,徐兴永,韩德亮,李萍,韩贻兵;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9 李双林,李绍全,杨文达,陈裕迅,龙江平;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3期
10 董非非;朱元清;姜辉;邓辉;;东海潜在地震海啸特点[J];内陆地震;2009年04期
11 许东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作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年02期
12 王成厚,程先豪;东海陆架区铁的扩散、沉积及其控制因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6期
13 刁焕祥;东海陆架水域夏季无机氮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1986年04期
14 刘杜娟;潘国富;叶银灿;;东海陆架典型海洋灾害地质因素及其声反射特征[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15 朱而勤,高文兵,王琦,王华;东海陆架的动力沉积作用(英文)[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16 周新华;鄂莫岚;张剑波;;东海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发现及其区域地幔地球化学成因意义[J];岩石学报;1992年04期
17 李桂群,李学伦;东海陆架外缘隆起带地质构造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18 李学伦,刘保华,林振宏,王永红;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的形成与构造演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5期
19 朱玉荣;渤、黄、东海陆架砂质与泥质沉积成因研究概况[J];海洋科学;2001年05期
20 周普志;高金耀;;东海地区地热场综述[J];海洋学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波;张训华;裴建新;;东海壳-幔结构及深部构造特征[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栾锡武;赵一阳;秦蕴珊;高德章;赵金海;;东海陆架热岩石圈厚度计算[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邓韫;郑卓;Jean-Pierre Suc;周力平;李宜垠;;冰期东海陆架上的植被[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廖宗廷;周祖翼;贾健宜;;论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演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李圣法;程家骅;严利平;;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6 何起祥;;黄海、东海陆架晚第四纪沉积物的三维格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朱玉荣;;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M_2分潮能流率演变过程模拟研究[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曾久岭;王常青;席敏红;;东海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结构特征[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栾锡武;赵金海;高德章;岳保静;鲁银涛;王静;;东海沟弧盆体系热岩石圈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任惠茹;康建成;王甜甜;安琰;孟菲;;东海黑潮热核的时空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晓静;东海陆架细颗粒沉积物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物源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丁海涛;东海重磁场特征和前新生代地质解释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4年
3 杨德周;东海陆架黑潮入侵及生态响应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尹丽萍;东海陆架地形波本征模态和强迫陆架波[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冬玲;冲绳海槽南部中全新世以来的硅藻记录与古环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立国;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进过程和海进体系域模拟与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张彩云;东海陆架悬浮体输送三维数值模拟及模拟结果的可视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张敬;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速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金娥;我国部分河流、河口及邻近海域中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阳;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环境资源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6 马鸿磊;长江口及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达;东海陆架区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吕仁燕;东海陆架沉积物中铁的早期化学成岩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史晓宁;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硫、铁形态分析及其早期成岩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朱文武;东海黑潮水和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造国;东海先行[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记者柴骥程、张奇志;周口店古动物曾从陆路到台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中日间成功的一次海洋科技合作[N];科技日报;2000年
4 记者 范建 赵凤华;我探明天然气储量1.23万亿立方米[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王清;谁在守护40万公里海底“高速公路”[N];南方周末;2010年
6 通讯员 单冷 记者 宦建新;浙江将建中国首个“海洋科技岛”[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