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储层成因及展布

魏国齐  杨威  李跃纲  朱永刚  金惠  张林  施振生  沈珏红  
【摘要】:通过对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岩石类型、生物组合和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及分析,认为其可能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相带是台地边缘生物滩相。栖霞组好储层为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洞、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平均孔隙度3.5%,平均渗透率0.15×10-3μm2,厚约20-50m,分布稳定。通过对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地化特征分析及成岩温度和深度的探讨,白云岩为混合水成因。白云岩储层在川西地区分布广泛,面积可达20000平方公里,勘探前景良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旭升;;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2 魏国齐;杨威;朱永刚;金惠;李跃纲;施振生;沈珏红;;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4期
3 石新,王兴志,张帆,李耀刚,杨跃明,朱永刚;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钱凯,李本亮,许惠中;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5 姬长生;;空气钻井技术在大邑1井中的应用[J];钻采工艺;2006年04期
6 邵先杰;;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7 石艺;;我国第一口超深井——川科1井正式开钻[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2期
8 叶泰然;苏锦义;刘兴艳;;分频解释技术在川西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8年01期
9 王勋;廖忠会;;川西地区欠平衡钻井提速井身结构研究[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10 朱礼平;王希勇;严焱诚;;川西地区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应用[J];天然气技术;2009年02期
11 徐进;胡大梁;任茂;廖忠会;黎昌华;;川西深井井下复杂情况及故障预防与处理[J];石油钻探技术;2010年04期
12 李小刚;何骁;杨兆中;春兰;;川西低效砂岩气藏水力压裂难点及对策探讨[J];钻采工艺;2010年06期
13 任茂;董波;吕健;;川西深井复杂井漏治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4期
14 秦胜飞,赵孟军,宋岩,柳少波,洪峰,张朝军;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15 汤玉平;刘运黎;赵耀伟;陈银节;陈浙春;;川西地区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4期
16 齐从丽;;川西地区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化工时刊;2009年07期
17 张家由;滕小兰;邱玲;朱万明;;加密井压裂井间干扰实例分析及技术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1期
18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李浮萍;南陵—无为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与标定[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3期
19 张生军;谢润成;贺鑫;王世泽;李永寿;;川西地区复合钻井技术地层适应性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2期
20 杨威;魏国齐;李跃纲;段勇;金惠;沈珏红;施振生;张林;;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国齐;杨威;李跃纲;朱永刚;金惠;张林;施振生;沈珏红;;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储层成因及展布[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2 沈昭国;方少仙;侯方浩;蒋裕强;;我国巨型海相白云岩、硬石膏岩、岩盐岩的沉积环境及储集空间发育规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陈琪;胡文瑄;王小林;曹剑;;利用稀土元素识别白云岩形成演化过程中流体作用——以四川和塔里木盆地白云岩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德章;薄玉玲;唐建;;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重磁场特征与中生界展布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汤玉平;;川西地区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研究[A];第五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6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南陵、无为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杨晓萍;邹才能;李伟;;四川盆地中部晚三叠统香溪群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时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天付;寿建峰;郑兴平;佘敏;潘立银;;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孔喉的空间展布与刻画[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1年
9 杨承运;包洪平;陈志远;;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定边地区奥陶系巨厚层白云岩成因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钜源;朱日房;陶军明;廖永胜;;秧1井天然气的成因及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昭国;川西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许国明;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邬云龙;川西地区天然气管线失效分析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张小青;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张闻林;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性气藏成藏机制及其勘探目标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运波;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杨克明;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尹微;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寒武系构造—沉积作用及响应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郑天发;海相碳酸盐岩隐蔽油气藏勘探[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利军;川西地区晚三叠世沉积物的古气候意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3 郭维;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系栖霞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孙明亮;川西地区流体压力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4年
5 钟烨;川西重复压裂气井应力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6 瞿子易;川西致密砂岩气藏现今地应力剖面评价软件编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杜浩坤;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王茂林;适合于川西地区提速的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王益维;长庆气田下古生界白云岩气藏酸化技术的实验与设计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黄华谷;羌塘盆地双湖地区布曲组含油白云岩发光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华勇;察岩观气:洞开川西致密“气阀”[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孙瑞华;中石化川西气田做好全面复产准备[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明泉 通讯员 蔡涛 沈昭;油地协调给力川西勘探[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高素英;中石化:川西气田已做好全面复产准备[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魏全超;毛坝场构造发现超百米良好储层[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记者 张学斌;南方海相勘探再获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范英;2008川东北豪“气”挺川西[N];四川日报;2007年
8 ;上游石油工业新技术——氮气钻井[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郭望 王安雄;西南分公司三年节约用地300亩[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孟庆华 袁先勇;川科1井含硫气藏开始系统测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