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储层成因及展布
【摘要】:通过对川西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主要岩石类型、生物组合和沉积环境及演化特征及分析,认为其可能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相带是台地边缘生物滩相。栖霞组好储层为白云岩,以细-中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洞、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平均孔隙度3.5%,平均渗透率0.15×10-3μm2,厚约20-50m,分布稳定。通过对白云岩岩石学特征分析、地化特征分析及成岩温度和深度的探讨,白云岩为混合水成因。白云岩储层在川西地区分布广泛,面积可达20000平方公里,勘探前景良好。
|
|
|
|
1 |
郭旭升;;川西地区中、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
2 |
魏国齐;杨威;朱永刚;金惠;李跃纲;施振生;沈珏红;;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4期 |
3 |
石新,王兴志,张帆,李耀刚,杨跃明,朱永刚;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4 |
钱凯,李本亮,许惠中;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
5 |
姬长生;;空气钻井技术在大邑1井中的应用[J];钻采工艺;2006年04期 |
6 |
邵先杰;;川西地区有机流体包裹体产状、组分及成因序次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
7 |
石艺;;我国第一口超深井——川科1井正式开钻[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2期 |
8 |
叶泰然;苏锦义;刘兴艳;;分频解释技术在川西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8年01期 |
9 |
王勋;廖忠会;;川西地区欠平衡钻井提速井身结构研究[J];广东化工;2008年08期 |
10 |
朱礼平;王希勇;严焱诚;;川西地区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方法应用[J];天然气技术;2009年02期 |
11 |
徐进;胡大梁;任茂;廖忠会;黎昌华;;川西深井井下复杂情况及故障预防与处理[J];石油钻探技术;2010年04期 |
12 |
李小刚;何骁;杨兆中;春兰;;川西低效砂岩气藏水力压裂难点及对策探讨[J];钻采工艺;2010年06期 |
13 |
任茂;董波;吕健;;川西深井复杂井漏治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4期 |
14 |
秦胜飞,赵孟军,宋岩,柳少波,洪峰,张朝军;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
15 |
汤玉平;刘运黎;赵耀伟;陈银节;陈浙春;;川西地区浅、中层天然气藏化探判别模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4期 |
16 |
齐从丽;;川西地区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化工时刊;2009年07期 |
17 |
张家由;滕小兰;邱玲;朱万明;;加密井压裂井间干扰实例分析及技术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1期 |
18 |
宋换新,文志刚,唐友军,李浮萍;南陵—无为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烃源岩评价与标定[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年03期 |
19 |
张生军;谢润成;贺鑫;王世泽;李永寿;;川西地区复合钻井技术地层适应性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2期 |
20 |
杨威;魏国齐;李跃纲;段勇;金惠;沈珏红;施振生;张林;;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