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中部低温高压变质带
【摘要】:正羌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在构造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之间,平均海拔在 5000米左右,属于高寒缺氧的无人区,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在羌塘地区中部,西起冈玛日、红脊山,向东经绒玛咸水泉、角木查尕日,双湖纳若、恰格勒拉,到双湖东的才多茶卡,长约500km的蓝片岩带,由于羌塘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长期以来这条蓝片岩带的研究程度并不高。
|
|
|
|
1 |
张修政;董永胜;王强;但卫;;青藏高原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地质通报;2018年08期 |
2 |
王晓赛;杜瑾雪;史本巽;王仕林;;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研究进展[J];岩石矿物学杂志;2020年02期 |
3 |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
4 |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4期 |
5 |
蔡志慧;许志琴;唐哲民;梁凤华;陈方远;;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
6 |
游振东;;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
7 |
翟明国;中国三条高温高压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1998年04期 |
8 |
徐惠芬;对山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几点看法——程裕淇院士野外考察记[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
9 |
刘晓春;;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J];地质论评;1991年04期 |
10 |
高展;张贵宾;;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变质泥质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17年06期 |
11 |
徐纪人,赵志新;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
12 |
刘斌,钱一雄;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J];岩石学报;2003年02期 |
13 |
张立飞;吕增;张贵宾;宋述光;;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以西南天山、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J];科学通报;2008年18期 |
14 |
姜枚;王亚军;刘因;钱辉;李庆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特征——宽频地震层析结果[J];岩石学报;2007年12期 |
15 |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J];地学前缘;2005年02期 |
16 |
徐启东,钟增球;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17 |
许志琴,张泽明,刘福来,杨经绥,李海兵,杨天南,邱海峻,李天福,孟繁聪,陈世忠,唐哲民,陈方远;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8 |
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J];地质论评;2002年01期 |
19 |
黄智龙,刘丛强,肖化云,许成,李文博;华中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J];矿物学报;2000年03期 |
20 |
张长厚,柴育成,宋鸿林,吴正文;苏北—鲁东南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剥露过程中伸展构造作用[J];地质论评;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