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气候与砾岩——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摘要】:正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最晚隆升的部分,这一地区隆升的时间对于大陆动力学研究以及地壳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李吉均和方小敏等把前陆盆地中的砾岩作为高原开始隆升或强烈隆升的标志,认为高原开始强烈隆升的时间为约4-3MaB.P.。而Zhang et al.则认为这些砾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高原隆升的时间应早于或晚于这一时间。争论的焦点是砾岩可否作为高原开始隆升或开始强烈隆升的标志。因此,探讨隆升与砾岩的关系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沿积石山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岩采集了5个样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积石山地区于8Ma B.P.发生快速冷却。同时临夏盆地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结果和生长地层结果同样表明积石山地区开始构造活动的时间为8Ma B.P.。这一年龄数据明显早于积石砾岩出现的时间(约3.6MaB.P.)。根据岩体隆升与地面隆升之间的差别,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以解释隆升、气候和砾岩之间的关系。积石山岩体于8Ma B.P.开始隆升, 隆升初期,尽管岩体隆升1500m-2000m,但是由于积石山上覆的新生代地层易于剥蚀,在花岗岩基底被剥露到地表之前,地表只有少量隆升或没有隆升。随着沉积地层被剥蚀殆尽,基岩暴露于地表,地面隆升速率加快。约3.6Ma B.P.,积石山隆升到200-900m,造成了地形雨和发源于积石山的横向河流的出现,这些横向河流把积石山的花岗岩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积石砾岩。如果本文提出的模型正确,那么积石砾岩不能作为青藏高原开始隆升或强烈隆升的证据。
|
|
|
|
1 |
杨通;南燕云;张智杰;于潇;王效科;;基于主被动遥感协同的山体隆升动态监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年10期 |
2 |
张文高;陈正乐;蔡琳博;韩凤彬;孙岳;吴玉;孟令通;何江涛;马骥;杨斌;;西天山白垩纪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
3 |
孙岳;陈正乐;王永;韩凤彬;吴玉;孟令通;张昊;;天山山脉中新生代差异隆升及其机制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6年02期 |
4 |
马寅生,崔盛芹,吴淦国,吴珍汉,朱大岗,李晓,冯向阳;辽西医巫闾山的隆升历史[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2000年03期 |
5 |
蒋忠平;;借助预习提问 架构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21期 |
6 |
赵红格;刘池洋;王锋;王建强;李琼;姚亚明;;贺兰山隆升时限及其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S1期 |
7 |
陈正乐,王小凤,冯夏红,Michael Poage,陈宣华,马天林,王长秋;稳定同位素在山脉隆升历史重建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8 |
王东;王国芝;刘树根;;川东南地区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
9 |
袁万明;杨志强;张招崇;邓军;;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10期 |
10 |
向芳;李志宏;王成善;朱利东;刘顺;;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9期 |
11 |
袁四化;刘永江;葛肖虹;任收麦;吴光大;李伟民;刘欢;郭新转;;阿尔金山中-新生代隆升历史研究进展[J];世界地质;2006年02期 |
12 |
马前;舒良树;朱文斌;;天山乌—库公路剖面中、新生代埋藏、隆升及剥露史研究[J];新疆地质;2006年02期 |
13 |
刘宽余;文捷英;张睿;;九隆升拌种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1期 |
14 |
王国灿;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J];地学前缘;1995年02期 |
15 |
陈正乐;宫红良;李丽;王小凤;陈柏林;陈宣华;;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
16 |
温泉波;刘永江;高飞;徐民;李伟民;冯志强;周建平;梁琛岳;;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J];岩石学报;2017年06期 |
17 |
林秀斌;陈汉林;Karl-Heinz WYRWOLL;程晓敢;王旭龙;付可昂;廖林;肖骏;Bryan KRAPEZ;;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J];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
18 |
张克信;王国灿;洪汉烈;徐亚东;王岸;曹凯;骆满生;季军良;肖国桥;林晓;;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地质通报;2013年01期 |
19 |
刘武生;秦明宽;漆富成;肖树青;王志明;;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中新生代沉降隆升史[J];铀矿地质;2008年04期 |
20 |
樊光明,张智勇,顾延生,张海峰,冯光胜;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J];地球科学;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