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地处青藏高原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是一结构十分复杂的造山带,讨论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演化人们较多地关注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阶段,有关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人们较多地涉及到晚新生代时段。但是,由于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相当大的时段内缺乏物质记录,因此对这段地质历史的了解十分薄弱。近年来,我们在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批裂变径迹年龄分析数据,这些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纪录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性。
|
|
|
|
1 |
孙国强;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刘玉虎;;柴达木盆地西北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
2 |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
3 |
赵俊峰;刘池洋;王晓梅;马艳萍;黄雷;;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
4 |
沈传波,梅廉夫,刘麟,汤济广,周锋;新疆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2期 |
5 |
赵红格;刘池洋;翁望飞;桂小军;岳乐平;王建强;梁美艳;;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
6 |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
7 |
孔屏;那春光;;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J];第四纪研究;2007年01期 |
8 |
邓宾;刘树根;李智武;刘顺;王国芝;李巨初;;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9 |
翟鹏济,康铁笙;某些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科学通报;1989年13期 |
10 |
李小明;龚贵伦;;吉林大拉子组时代的裂变径迹约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
11 |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
12 |
刘顺生,张峰;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7年09期 |
13 |
张峰,李肇辉,欧阳自远;随州陨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J];科学通报;1990年20期 |
14 |
刘文中,徐士进,万景林,姚祖德,于航波,方中;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5 |
孟艳宁;王国灿;张克信;王岸;;札达盆地碎屑裂变径迹揭示的盆山耦合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
16 |
胡瑞英,高三玫,郑洪汉;琼雷地区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4期 |
17 |
N.D.Naeser;C.W.Naeser;刘爱国;;裂变径迹测年[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4期 |
18 |
李理;钟大赉;;泰山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学报;2006年02期 |
19 |
张志勇;朱文斌;舒良树;万景林;杨伟;苏金宝;;新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构造—热演化史[J];岩石学报;2008年12期 |
20 |
D.S.米勒
,张峰;中阿尔卑斯山伯格尔岩体和渐新世沉积物中伯格尔砾石中磷灰石、榍石以及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79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