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王国灿向树元王岸  
【摘要】:正地处青藏高原北缘的东昆仑造山带是一结构十分复杂的造山带,讨论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演化人们较多地关注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阶段,有关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人们较多地涉及到晚新生代时段。但是,由于东昆仑地区中生代相当大的时段内缺乏物质记录,因此对这段地质历史的了解十分薄弱。近年来,我们在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一批裂变径迹年龄分析数据,这些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纪录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中生代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国强;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刘玉虎;;柴达木盆地西北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2 宫红良;陈正乐;胡远清;李丽;李胜祥;郑恩玖;韩效忠;;伊犁盆地白垩纪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01期
3 赵俊峰;刘池洋;王晓梅;马艳萍;黄雷;;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4 沈传波,梅廉夫,刘麟,汤济广,周锋;新疆博格达山裂变径迹年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2期
5 赵红格;刘池洋;翁望飞;桂小军;岳乐平;王建强;梁美艳;;新近纪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构造反转及其意义[J];石油学报;2007年06期
6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4期
7 孔屏;那春光;;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J];第四纪研究;2007年01期
8 邓宾;刘树根;李智武;刘顺;王国芝;李巨初;;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作用对比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翟鹏济,康铁笙;某些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科学通报;1989年13期
10 李小明;龚贵伦;;吉林大拉子组时代的裂变径迹约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11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12 刘顺生,张峰;西藏南部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和上升速度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87年09期
13 张峰,李肇辉,欧阳自远;随州陨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J];科学通报;1990年20期
14 刘文中,徐士进,万景林,姚祖德,于航波,方中;攀西地区早白垩世以来地壳抬升运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5 孟艳宁;王国灿;张克信;王岸;;札达盆地碎屑裂变径迹揭示的盆山耦合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6 胡瑞英,高三玫,郑洪汉;琼雷地区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4期
17 N.D.Naeser;C.W.Naeser;刘爱国;;裂变径迹测年[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4期
18 李理;钟大赉;;泰山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岩石学报;2006年02期
19 张志勇;朱文斌;舒良树;万景林;杨伟;苏金宝;;新疆阿克苏地区前寒武纪蓝片岩构造—热演化史[J];岩石学报;2008年12期
20 D.S.米勒 ,张峰;中阿尔卑斯山伯格尔岩体和渐新世沉积物中伯格尔砾石中磷灰石、榍石以及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J];地质地球化学;197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灿;向树元;王岸;;东昆仑东段及相邻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年龄纪录[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国灿;John I.Garver;Robert P.Wintsch;向树元中;;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生代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年代学约束[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刘顺生;刘敦一;R.Jonckheere;吴堑虹;E.Enkelmann;G.Wagner;;大别-苏鲁地区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及地质解释[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刘德民;;东昆仑东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分析[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红格;李琼;;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裂变径迹差异升降特点[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孙国强;郑建京;胡慧芳;;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揭示[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向才富;冯志强;庞雄奇;吴河勇;李军虹;;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证据[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袁万明;保增宽;董金泉;王世成;;甘肃南部大水金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法研究[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袁万明;保增宽;董金泉;李红阳;王世成;;甘肃南部大水金矿成矿时代的裂变径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袁万明;保增宽;董金泉;;青海东昆仑断裂活动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明;裂变径迹方法及云开大山热年代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3 郭保健;东秦岭中生代金属矿床组合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陈建军;新疆焉耆盆地中生代原盆面貌及其演化与改造[D];西北大学;2007年
5 刘建辉;贺兰山、秦岭山脉新生代伸展隆升及断层摩擦生热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6 柳小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壳幔交换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刘林玉;焉耆中生代原型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地边界的确定[D];西北大学;2003年
8 楼亚儿;安徽繁昌中生代侵入岩的特征和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9 杨承海;鲁西中生代高镁闪长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演化的制约[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玮;准噶尔西北缘造山带中生代盆地形成机制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平;广东省中生代典型侵入岩隆升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彭杨宏;柴达木盆地北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09年
3 彭杨伟;酒泉、肃北盆地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及其意义[D];兰州大学;2006年
4 李世杰;西昆仑造山带新生代隆升及与邻区对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庞建章;中子热化不充分对裂变径迹年龄影响及怀头他拉地区晚新生代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6 张毅;新生代以来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剥蚀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程宏岗;楚雄中生代盆地原始盆地恢复及其演化[D];西北大学;2004年
8 孙建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天然气成藏效应[D];西北大学;2008年
9 孟艳宁;青藏高原西部构造隆升的碎屑裂变径迹研究—对西昆仑山前盆地及札达盆地的剖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10 邰成彬;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德福;中国地调局部署地调项目大盘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宜鹏 本报通讯员 周强 刘新好;为中原大地“摸家底”[N];河南日报;2009年
3 记者 陈桂兰;上海城建有了三维“地基数据”[N];文汇报;2009年
4 孟雨;我国上半年地质找矿取得新进展[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万全琳;苍海桑田万物生 斗转星移天地变[N];白银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段海明;城市发展需要地质工作[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记者 孙佳岩;黑龙江规范地勘样品测试管理[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卢和举;福建省陆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完成[N];福建科技报;2007年
9 金宣;中国地调局将全面盘点检查地调项目[N];中国黄金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段金平;创新特大型城市地调工作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