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

李安春  秦蕴珊  
【摘要】:正 我国近海的沉积物有砂质沉积、粉砂质沉积、泥质沉积及其混合类型等。砂质沉积形成于侵蚀或强分选环境;泥质沉积包括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为现代净沉积区;粉砂多属于过度沉积。全新世以来的细颗粒沉积及其形成环境是地质时期沉积过程和成因研究的有效例子和标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受到重视和重新认识。中国近海由于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注入,接受着巨量的陆源物质(多年平均约为16.8亿吨/年)。细粒沉积具有易于悬浮而被长距离搬运和一旦沉积而不容易启动的双重特性,因此入海后受海流的控制在陆架上形成了多处细粒沉积区。它们往往是沉积中心,是主要的“汇”,那里沉积环境和物质供应相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志伟;施尚明;朱焕来;师江波;;杏南开发区葡Ⅰ31小层废弃河道类型及其研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郭福星;吕颂辉;滕德强;江涛;焦泽鹏;;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3 周小康;汪瑞良;曾驿;刘军;;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9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安春;秦蕴珊;;中国近海细粒沉积体系及其环境响应[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高抒;;我国海岸和陆架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与环境记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刘建国;李安春;;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对黄海暖流作用的响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李安春;徐方建;肖尚斌;刘建国;;中国陆架海全新世泥质沉积形成历史及气候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肖尚斌;蒋富清;李安春;徐方建;郑范;;近2 ka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厚杰;杨作升;;现代黄河沉积物“源到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安春;肖尚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作用及环境响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云海;陈坚;黄财宾;王爱军;方建勇;;台风“莫拉克”对闽浙沿岸泥质沉积中心现代沉积环境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范昌福;王宏;;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百年级别的沉积旋回[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俊英;王海雷;;西藏台错古湖晚第四纪轮藻类及其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探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尚斌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蒋东辉;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3 胡邦琦;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建国;全新世渤海泥质区的沉积物物质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邓兵;中国东部海区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通量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方建;东海内陆架泥质区EC2005孔沉积特征及古环境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7 葛倩;晚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古环境和古气候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程鹏;北黄海细颗粒物质的沉积特征与输运过程[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9 李艳;北黄海末次冰消期以来沉积特征及物源环境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10 刘升发;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作用及古环境演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芝;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特征与成因探讨[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2 王利波;黄海北部泥质沉积体的沉积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沙旭光;东海舟山群岛海域泥质沉积特征和物源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马春燕;浙江杭州东苕溪平原全新世沉积地貌环境演变及与新石器文明关系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军强;黄东海陆架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体系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刘志广;天津三河岛及其周边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7 王国栋;松科1井南孔旋回地层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伟;北黄海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环境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9 梁敏;靖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陈晓辉;长江口泥质区百年来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