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隆起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摘要】:研究表明,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储层包括三类,一是古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储层;二是孔隙型层状碳酸盐岩储层;三是河流-三角洲相陆源碎屑岩储层。三者具有各自特征的主控因素。通过对四川盆地大气田储层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对比,探讨了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认为威远气田天然气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加里东古隆起的演化和震顶古岩溶作用控制,开江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控制着川东石炭系储层的分布,开江-梁平海槽分布和古地貌控制罗家寨气田储层的发育,古隆起和古岩溶双重控制磨溪气田储层发育,燕山期古隆起和沉积相控制新场气田储层分布。指出古隆起通过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和成岩作用的类型与强度,控制大气田储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提出川北飞仙关组鲕滩、川西须家河组、蜀南嘉陵江组和川中-川南过渡带仍具有发现大气田的潜力。
|
|
|
|
1 |
洪庆玉,黄瑞瑶;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成藏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2 |
杨晓萍,邹才能,陶士振,汪泽成,李军,王世谦;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05年02期 |
3 |
韩克猷;川东开江古隆起大中型气田的形成及勘探目标[J];天然气工业;1995年04期 |
4 |
罗志立,刘树根,刘顺;四川盆地勘探天然气有利地区和新领域探讨(上)[J];天然气工业;2000年04期 |
5 |
罗志立;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6 |
王运生,金以钟;四川盆地下二叠统白云岩及古岩溶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的关系[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7 |
安作相;塔里木—华南地块裂解与四川下古生界油气[J];石油学报;1997年01期 |
8 |
王金琪;四川盆地油气地质50年[J];四川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9 |
洪海涛,包强,张光荣;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的潜在接替层系——震旦、寒武系有利目标区块的评价[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
10 |
徐世琦,李天生;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震旦系古岩溶型储层的分布特征[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9年01期 |
11 |
钱凯,李本亮,许惠中;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年03期 |
12 |
张隐农,张玉兰,李万富;试论日照偏少对发展四川盆地三高农业的不利影响[J];四川气象;1996年03期 |
13 |
林耀庭;从四川盆地盐类变质资料看找钾方向[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
14 |
罗伦德;四川盆地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替[J];古生物学报;1997年01期 |
15 |
王一刚,余晓锋,杨雨,张静;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6 |
王运禄,彭骏,李宏;定量评估四川盆地干旱的方法和服务系统[J];四川气象;2001年02期 |
17 |
曹敏道;四川盆地石龙场气田概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2期 |
18 |
王运生,金以钟;四川盆地长兴期生物礁及礁型气藏[J];矿物岩石;1996年02期 |
19 |
林耀庭,曹善行,熊淑君,宋鹤彬;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硬石膏和盐卤水的硫同位素组成及意义[J];化工矿产地质;1997年03期 |
20 |
戴金星,夏新宇,卫延召,陶士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