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及天然气成藏期研究

任战利  萧德铭  迟元林  
【摘要】: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量,是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盆地基底的热演化史对石炭-二叠系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通过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测温法及古地温研究,确定了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及白垩系地层地热演化史及天然气藏成藏形成期次。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天然气成藏期有两大阶段,深层白垩系地层天然气成藏期有一大阶段。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天然气注入储层分两大阶段,第一大阶段时间为144.44-131.40Ma左右,相当于火石岭-沙河子组沉积时期;第二大阶段时间为47.3-30.8Ma,相当于早第三纪依安组沉积之前。第二大阶段为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及深层白垩系地层天然气共同的成藏时期。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热演化史及天然气藏形成期次明显不同,表明对不同构造单元基底石炭-二叠系地层的天然气勘探思路及勘探前景不同。宾县王府凹陷、长春岭背斜带、三肇凹陷、大庆长垣、古龙凹陷等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地层有两大生烃过程,天然气分两次注入储层,这类构造单元是有利的找气区。朝阳沟阶地、西部斜坡、明水阶地、黑鱼泡凹陷等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地层天然气成藏过程仅有一大阶段,且成藏期在早白垩世之前,对天然气保存不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8期
2 鲁雪松;宋岩;王兆宏;马淑芳;柳少波;洪峰;;松辽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及分布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9年03期
3 刘万洙,刘招君,王东坡;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石组合与粒度分布特征[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刘德来,陈发景,温详泉;松辽盆地坳陷期T_2断层成因机制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5 侯读杰,黄清华,孔庆云,冯子辉,黄福堂;松辽盆地白垩纪海侵事件与油气的早期生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黄福堂,迟元林,黄清华;松辽盆地中白垩世海侵事件质疑[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3期
7 黄清华,郑玉龙,杨明杰,李星军,韩敏欣,陈春瑞;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9年01期
8 张世奇,任延广;松辽盆地中生代沉积基准面变化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9 侯启军,冯志强;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研究(英文)[J];Petroleum Science;2004年02期
10 陈德兵;白景萍;张书义;;松辽盆地水动力系统和铀矿化类型浅析[J];铀矿地质;2007年05期
11 张方吼;松辽盆地坳陷建造生油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2年Z1期
12 孔庆云,王宁珠;松辽盆地原油和生油岩的萜烷、甾烷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3年04期
13 ;《松辽盆地高精度航磁成果报告》通过评审[J];物探与化探;1985年04期
14 刘平略,周厚清,康桂云;松辽盆地元素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6年02期
15 杨树源;王光奇;刘嵩源;;松辽盆地中部东缘早自垩世地层研究的新进展[J];吉林地质;1986年02期
16 胡朝元;对松辽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初步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9年02期
17 朱庆杰,朱而勤,尹万泉,吴战国;松辽盆地西部张裂缝预测的应力场方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18 李晶;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形成机制的讨论[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年02期
19 于文卿,李长顺;松辽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J];铀矿地质;1996年01期
20 楼章华,谢鸿森,蔡希源,王玉华,李本武;松辽盆地扶杨油层(K_1q~(3+4))沉积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及天然气成藏期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期研究[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万晓樵;叶得泉;李罡;;松辽盆地青山口阶的化学地层标记及其与海相Cenomanian阶的对比[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乔秀云;;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青山口组孢粉和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孟凡超;刘嘉麒;李明;刘晓;印长海;陆加敏;崔岩;;松辽盆地徐家围子营城组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指示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李双庆;陈福坤;祝禧艳;;松辽盆地晚中生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盆地演化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蒙启安;陈萍;孔惠;;松辽盆地青山口组烃源岩层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孟元林;肖丽华;李杰;马文杰;王雪松;杨俊生;;松辽盆地昌德地区深层成岩演化模拟与储层孔隙度预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赵健;;松辽盆地西斜坡泥岩地层压实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0 刘招君;方石;郭巍;董清水;朱建伟;;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白垩纪伸展盆山耦合关系与演化[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亮;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油页岩识别与资源评价[D];吉林大学;2012年
2 高有峰;松辽盆地上白垩统事件沉积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国栋;松辽盆地上白垩统旋回地层与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春;松辽盆地深层不同类型天然气成因机理及其成藏贡献[D];浙江大学;2009年
5 吴颜雄;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属性量化表征及其储渗单元刻画[D];吉林大学;2011年
6 聂逢君;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与东吐莫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圈闭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7 宋鹰;松辽盆地裂后期构造反转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王立武;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9 黄玉龙;松辽盆地白垩系营城组火山岩有效储层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李飞;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地层和构造控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松;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热史恢复及其与油气生成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张宇;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头组沉积微相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孙宝山;大庆油气区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4 张伟;松辽盆地乾东—深井子北地区三维精细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何志勇;松辽盆地树25-尚2区块构造演化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汪名友;松辽盆地火山流体与烃源岩相互作用的模拟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唐华风;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构造样式与构造圈闭预测[D];吉林大学;2004年
8 于勇;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黎广荣;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军龙;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中部早白垩世早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其勤;松辽盆地断陷层资源潜力巨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佳武张英;松辽盆地深层勘探再获成果[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郑干臣 马琳 毕洪谦;松辽盆地深地震采集取得罕见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惠庆;国内最大地震资料处理系统投入使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记者 王志田;油气勘探的地下“CT”[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记者 张云普;松辽盆地最深探井古龙1井完钻[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马琳;松辽盆地深地震深测技术实验获好评[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贾全欣;松辽盆地勘探获重要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马琳;松辽盆地地震采集项目得到甲方高度评价[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王家华;共同打造“百年油田”[N];中国矿业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