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锦伟;魏春光;;羌塘盆地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对沉积序列的控制作用[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2期 |
2 |
郜兆典;不容忽视的广西喜马拉雅期矿产[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8期 |
3 |
崔盛芹;李锦蓉;;东亚滨太平洋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演化[J];地质学报;1990年01期 |
4 |
张能德;川西高原之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J];四川地质学报;1990年03期 |
5 |
李粒主;论扬子地台西缘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6 |
闫升好,杨建民,王登红,陈毓川,徐珏;大渡河金矿田喜马拉雅期成矿的~(40)Ar/~(39)Ar年龄依据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7 |
董方浏,莫宣学,侯增谦,王勇,毕先梅,周肃;云南兰坪盆地喜马拉雅期碱性岩~(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
8 |
林仕良,雍永源;藏东喜马拉雅期A型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9 |
王列;陈梁;孙德瑜;;大理宾川小龙潭斑岩型铜矿[J];云南地质;2008年02期 |
10 |
吴珍汉,江万,张淑坤;青藏高原中段晚喜马拉雅期地壳缩短量分析[J];地质论评;2000年06期 |
11 |
白云山,李莉,汤朝阳;长江源各拉丹冬花岗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属性[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2年04期 |
12 |
胡居贵,吕世琨;宁蒗东北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斑)岩带及其成矿特征[J];云南地质;1999年02期 |
13 |
姜耀辉,杨万志;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岩石系列[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
14 |
李余华,李志伟,王登红,田敏,刘和林;云南中西部新生代陆内变形及其动力学[J];云南地质;2005年02期 |
15 |
施泽民;牦牛坪喜马拉雅期稀土矿床的厘定及其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1993年03期 |
16 |
李立主,杨仕长,康本和;盐源县西范坪-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群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1995年04期 |
17 |
杨耀华;;山西中部系舟山一带新生代构造特征[J];华北国土资源;2010年02期 |
18 |
施泽民,李小渝;攀西地区喜马拉雅期碱性杂岩的稀土成矿条件及资源特点[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19 |
李立主
,杨仕长;西昌地区首次发现喜马拉雅期斑岩群[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1期 |
20 |
姜耀辉,凌洪飞,蒋少涌,周珣若,芮行健,杨万志;地幔流体在花岗岩形成中的负极作用——以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类为例[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