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初步研究
【摘要】:采用谱分析方法对哀牢山地区进行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的初步计算。横穿哀牢山造山带和扬子板块西缘的剖面中,随着哀牢山构造带及以西的三江构造带在剖面中成分的增加,Te计算值急剧降低,从96km降到8.8km。在哀牢山北缘,与金沙江造山带间断处,剖面穿越楚雄盆地,Te为最大,达96km。在研究区的南部,剖面主要穿过澜沧江构造带、思茅前陆盆地、哀牢山构造带和文山前陆褶冲带,Te值为8.8km。作者认为,随着扬子板块西缘岩石圈对剖面计算Te的贡献减少,及哀牢山断裂以西的三江构造带对Te计算值贡献的增加,Te显著降低。还计算了穿越扬子板块西缘的楚雄盆地、康滇造山后沉积区和个旧、文山马关前陆褶冲带的剖面KL的Te值,扬子板块西缘弹性厚度约为75km,略低于穿越楚雄盆地的B1B2和C1C2剖面的Te计算值。而在哀牢山附近,平行于哀牢山构造带方向的剖面PR的Te计算值仅为14km。从KL和PR这两条剖面的Te计算值可以看出,扬子板块两缘岩石圈的弹性厚度计算值比靠近哀牢山造山带的弹性厚度计算值人很多,Te值在哀牢山构造带处发生了急剧的下降。这暗示着以哀牢山构造带为界,扬子板块两缘和三江构造带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哀牢山构造带以西发育的大规模深大断裂,以及沿断裂产生的新生代以来数百公里的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滑移,可能是造成哀牢山两侧岩石圈Te值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
|
|
|
|
1 |
吴能友,曾维军,杜德莉,李振五,吴新林;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1期 |
2 |
周辉;大陆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
3 |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李华,韩用兵,贾承造,魏国齐;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9期 |
4 |
迟效国,李才,金巍;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岩石圈构造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5期 |
5 |
胡宝群;吕古贤;王方正;孙占学;朱鹏;;岩石圈中热压系数的计算[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6 |
范小林,殷勇;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深部地质结构与主要的中新生代盆地[J];江苏地质;1994年01期 |
7 |
H.高尔布诺夫,B.沙切洛夫,H.斯切潘年科,H.别洛乌索娃;东南哈萨克斯坦地震活动区及无震区岩石圈的地球物理模式[J];内陆地震;1995年02期 |
8 |
闫峻,陈江峰;华北地块东部晚中生代至新生代岩石圈不均一减薄与改造模式[J];地质论评;2005年01期 |
9 |
张德厚;;伊比利亚半岛下岩石圈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的地震测深研究[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6期 |
10 |
Ю.C.ГеНЩафТ,李有柱;根据岩浆岩中深源包体的研究资料探讨地台岩石圈中物质—结构的改造[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6期 |
11 |
吕庆田,姜枚,马开义,许志琴;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J];地质论评;1997年04期 |
12 |
熊熊,许厚泽,傅容珊;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及对流剥离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年03期 |
13 |
王绳祖;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J];地质论评;2001年05期 |
14 |
王绳祖;青藏高原岩石圈多层构造应力场[J];地震;2002年03期 |
15 |
迟效国;青藏高原现今岩石圈的三维应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2期 |
16 |
高锐;中国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建议——来自全球地学断面(GGT)的启示[J];中国地质;1996年11期 |
17 |
周真恒,韩新民,周瑞琦;云南腾冲地区的岩石圈热结构[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6年04期 |
18 |
方剑;利用卫星重力资料反演地壳及岩石圈厚度[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年01期 |
19 |
仝志刚,胡根成,贺清;南沙西部海区构造沉降与古热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
20 |
谢洪源;《岩石圈物理学》[J];科学通报;2004年11期 |
|